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进路
发布时间:2025-07-10 11:15: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为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高校思政课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坐标与核心育人使命。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工程,更是阐释中国之路、解读中国之治、解析中国之理的核心抓手。当前,亟须突破表层化、碎片化融入局限,从“理论内化-教学提质-空间延展”三重维度系统发力,探索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度相统一的融入路径,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一、理论内化:筑牢思政教学内容的学理根基
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宏大理论体系精准融入思政课,核心在于立足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教学目标,实现内容的学理性转化与时代性呈现,厚植思想根基。
夯实理论根基,确证原创贡献。要深度研学党的二十大报告及相关重要文献,深刻把握其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创性贡献的重大地位与独特价值。重点讲清其破解的“效率与公平”“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发展与安全”等世界性难题的理论与实践效能,成功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增强理论认同和历史主动。
善用“实践”叙事,彰显理论伟力。新时代伟大变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最深厚、最鲜活的注脚。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要注重挖掘新时代十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科技突破、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蕴含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内涵的标志性成就案例。这些生动实践,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确性、制度优越性、文化引领力的有力佐证。要引导学生在感知历史性成就中领悟思想伟力,在感受时代变迁中坚定前行信心。
强化课程协同,构建系统图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化、针对性融入各门思政主干课程,构建统一、动态更新的知识图谱,避免割裂理解。各门课程必须依据其核心定位进行协同设计,原理课侧重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概论课突出其核心地位;纲要课揭示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德法课则重点解析其蕴含的价值观和法治保障。建立常态化的跨课程协同研讨机制,确保知识传授与理论发展的同步共振。
二、教学提质:创新模式提升育人效能
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系统融入为契机,推动思政课教学实现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的深刻转型,提升育人质效。
强化思辨训练,筑牢理论自信。将思政课堂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辨析高地。科学设置议题,引导学生在纵览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进行国际比较中,运用辩证思维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与科学内涵。通过思想碰撞交锋,深化对“四个自信”的理解和认同,使理论自信在思辨中扎根。
创设体验情境,深化情感共鸣。实现知识传授与情感触动的有机结合,是思政课入脑入心的关键。围绕“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核心概念及其最新实践,开展结构化辩论、模拟决策、角色扮演等互动教学;邀请国家重大工程参与者、时代楷模、改革先锋等一线奋斗者走进课堂,讲述亲历故事,传递精神力量;将反映国家发展最新成就的科技创新园区、重大工程现场、乡村振兴示范点、文化地标等现代化展示场所,建设为“行走的思政课”核心站点,让学生在鲜活场景中激发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引领报国行。
推动技术赋能,提升教学效能。主动拥抱数字教育浪潮,运用智慧工具提升理论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效能。利用VR/AR技术高仿真再现重要革命历史场景和当代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项目现场,增强历史代入感和现实体验感;依托智慧教学平台,第一时间推送权威理论解读、前沿研究成果和优秀实践案例,构建即时学习资源库;基于学情大数据分析,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投放和个性化辅导;鼓励支持学生运用短视频、网络直播、动漫、H5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创作富有创意的理论阐释作品,在数字空间主动发声,争当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先锋。着力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联动的智能教学场域,为理论的理解、认同与内化提供高效认知渠道。
三、空间延展:构建协同育人立体场域
场域是育人的“物理承载”与“能量辐射源”。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思政课,需要多维度构建新型育人场域,形成协同效应。
建强师资队伍,凝聚育人合力。强化思政课教师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常态化、进阶式培训,完善深度集体备课机制,重点提升教师的理论转化讲解能力、典型案例分析能力和思想价值引导能力。打破学科壁垒,邀请哲学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组建指导委员会,为理论阐释提供坚实学理支撑。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先进企业、模范社区的联动,共建一批高质量实践教学基地。积极聘请具有丰富新时代实践经验的地方党政干部、优秀企业家、卓越基层治理者担任思政课校外导师,探索构建“校内理论导师+校外实践导师”的“双导师制”,实现校内外育人力量的有机贯通与优势互补。
优化“行走课堂”,促进知行合一。实践是深化理论认知的根本途径。要将思政“小课堂”有机融入社会“大课堂”,精心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突出、思想内涵深刻、组织形式多元的“行走课堂”品牌项目。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实地感悟中国式现代化在华夏大地的生动实践与磅礴伟力。强调问题导向,组织学生围绕国家所需、社会所盼开展深度社会调查,在观察社会、参与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理论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推动学生实现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认知、从思想认同向行动自觉的深层次转化。
打造云端矩阵,拓展育人时空。在数字化生存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将思政育人阵地战略性拓展至网络空间。要全力建设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权威“云端资源库”,整合优质图文、音视频、数据可视化等资源。协同主流新闻网站、高校官方新媒体矩阵以及有影响力的学术传播平台,持续策划推出如“青春遇见中国式现代化”、“我身边的小康图景”、“高质量发展青年说”等紧扣时代脉搏、贴近青年特点的网络互动话题与新媒体产品,鼓励青年学生进行创造性传播与二次创作。着力打造一批有强大吸引力、广泛影响力、鲜明导向性的云端思政育人品牌,形成全天候、广覆盖、立体化的网络育人新机制。同时,必须强化网络内容的质量把控和价值导向引领,确保网络育人空间的清朗健康。
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本质在于落实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要求。这是一项关乎立德树人根本、民族复兴伟业的系统工程。唯有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深化内化,筑牢理论之基;在教学方法上守正创新、提质增效,激发课堂活力;在育人空间上协同联动、拓展延伸,汇聚磅礴合力,方能推动这一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化为青年学生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唯有如此,思政课才能在阐释中国之路的必然性、解读中国之治的优越性、解析中国之理的深刻性上,展现出更强大的思想穿透力、理论说服力和实践感召力,为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汇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青春力量。
(作者简介:虢晶,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B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