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和争辩证观下中华体育精神指标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10 11:15: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一、研究背景
在建设体育强国、助力民族复兴背景下,融合中国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中华体育精神,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发展阶段,中华体育精神为现代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从辩证视角研究“和”与“争”关系,构建其指标体系,对传承体育精神、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以江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四川省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体育从业者及退休人员共 994人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系统梳理国内外中华体育精神、哲学辩证关系及指标体系构建的文献政策,明确“和”与“争”的体现,奠定理论基础。
(2)德尔菲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修正并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3)问卷调查法;基于德尔菲法成果,设计问卷并通过"问卷星"发放994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均100%。
(4)数理统计与检验;1)信度检验:Cronbach's α值为0.942(>0.9),信度极高。2)效度检验:KMO值 0.875(>0.7),Bartlett检验显著(p值=0.000),适合因子分析。3)正态性检验:偏度|值|<3、峰度|值|<10,数据近似正态。4)数据分析:采用描述统计(均值、标准差)与皮尔逊相关分析。
通过多方法整合,研究建立了信效度优良的中华体育精神指标体系,为体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新时代体育事业服务国家战略与人民需求。
三、中华体育精神评价指标构建与实证分析
1 中华体育精神评价指标构建
(1)指标体系建立流程;第一步,基于“和”与“争”的哲学辩证视角,结合文献梳理形成初选指标;第二步,通过专家评议筛选、补充和完善指标;第三步,整合意见构建最终指标体系,确保合理完整。(2)熵值法权重分析;采用熵值法量化指标权重。
2 中华体育精神评价指标实证分析
(1)人与自身:体育训练中“和”与“争”
1)“和”(身心和谐);相关性分析发现,所有变量(身心健康、成就感、道德修养、意志力)呈显著正相关(p<0.01),验证体育活动对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调查表明,78.98%受访者认同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76.36%认为带来成就感与满足感;74.14%认可增强道德修养;76.76%通过体育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体现中华体育精神助力个体在快节奏生活中实现身心平衡,彰显“以体育人”的价值。
2)“争”(自我超越);相关性分析显示,运动能力提升、胜负欲激发、意志培养等变量显著正相关(p<0.01),反映体育活动对自我突破的促进作用。调查表明:74.65%认同运动能力提升带来成就感;76.05%认为比赛激发胜负欲;75.25%肯定体育活动培养顽强拼搏精神。凸显中华体育精神激励个体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
中华体育精神通过“和”(身心和谐)与“争”(自我超越)的双重维度,推动个体全面发展。实证数据证实其在促进心理健康、道德修养、意志力提升及生活方式优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3 人与家庭:家庭体育活动中“和”与“争”
(1)“和”(和谐共生);研究表明,中华体育精神在家庭层面显著促进凝聚力。超70%受访者认同家庭体育活动增进沟通(77.27%)、培养亲情(74.25%)、达成健康共识(72.53%)、具有传承功能(74.75%)。这体现了“和”的精神,体育活动成为增进家庭关系、营造理解支持氛围的纽带,是“团结协作、和谐共生”的生活实践。
(2)“争”(拼搏进取);相关性分析证实(p<0.01),家庭体育活动与培养拼搏精神(73.24%)、磨砺意志(73.74%)、传授技巧(69.42%)及形成终身体育观(68.78%)显著正相关。家庭运动中的竞争,激发潜能、享受过程,是追求卓越的“争”的精神体现。
在“健康中国2030”强调“家庭体育促进工程”背景下,家庭体育不仅是健康生活方式传递渠道,更是中华体育精神“和”与“争”辩证统一价值的实践场域,推动家庭和谐与个体全面发展。
4 人与团队:团队竞技中的“和”与“争”
(1)“和”(和谐共进);相关性分析(p<0.01)证实,体育活动与培养团队合作、凝聚力、深化友谊及集体荣誉感存在显著正相关;超七成受访者认同体育活动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73.44%)、促进团队凝聚力(75.15%)、产生深厚友谊(73.24%)、培养集体荣誉感(74.35%)。
(2)“争”(拼搏担当);相关性分析(p<0.01)显示,体育活动与培养拼搏精神、责任意识、践行团结拼搏理念及为团队荣誉全力以赴(“争”维度)显著正相关。分别有73.34%、73.24%、73.14%的受访者认同团队体育活动能培养拼搏精神、培育责任意识、践行团结拼搏理念;77.74%认同会为团队荣誉全力以赴。
体育活动不仅是技能训练平台,更是中华体育精神在团队层面的核心载体。“和”的精神(团结协作、和谐共进)通过共同目标增强凝聚力和集体认同;“争”的精神(拼搏奋进、勇于担当)则驱动成员追求卓越、捍卫荣誉。两者辩证统一,体现了中华体育精神“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内涵,有效提升团队效能,为其社会影响力及团队建设价值提供了实证依据。
5 人与国家:体育竞赛中的“和”与“争”
(1)“和”(和谐共荣);体育活动在培养国家认同感和激发爱国情怀方面作用显著。相关性分析(p<0.01)证实,它与培养爱国意识、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塑造爱国责任感及激发爱国主题体育活动兴趣存在显著正相关。超七成受访者认同其能培养爱国意识(67.8%)、传承爱国主义精神(72.03%)、培养爱国责任感(71.33%);68.31%对爱国主题体育活动产生浓厚兴趣。
(2)“争”(为国争光);相关性分析(p<0.01)表明,体育活动与激发为国争光意识、强化国家荣誉感、培育竞争型国家认同及催生竞技体育拼搏精神存在显著正相关。 68.11%认同其激发爱国热情,73.74%认为其增强国家归属感,70.02%认同其培养为国争光意识,70.93%会因国家体育成绩优异而自豪。
体育活动是中华体育精神在国家层面发挥价值引领功能的核心载体。一方面,它实践“和”的精神,将爱国情怀融入体育,强化公民国家认同、责任担当与归属感,引导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另一方面,它彰显“争”的精神,激励个人为国家荣誉拼搏,赛场胜利化为民族自豪感,形成个人与国家发展互促的良性循环。作为民族精神在体育领域的结晶,中华体育精神借体育活动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展现于国家认同构建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
6 人与世界:体育交流中的“和”与“争”
(1)“和”(和谐共融);相关性分析(p<0.01)及调查显示,体育交流显著促进国家间友谊(71%认同)、达成和平共识(64%)、贯彻合作共赢(67%)及带动各国体育发展(67%)。这验证了体育作为国际平台的核心作用,体现了“团结、和谐、共享”的价值导向,是深化理解信任、推动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
(2)“争”维度(竞合共进);相关性分析(p<0.01)及调查表明,国际赛事显著反映全球竞争(66%)、带动体育发展(65%)、激励拼搏精神(68%)及促进精神互鉴(63%)。这彰显了竞争对激发动力、传递“拼搏、进取”精神的积极作用,既推动各国体育进步,也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体育一方面通过“和”促进友谊、合作与和平共识;另一方面通过“争”展现竞技风采,激发拼搏精神,促进交流互鉴。体育成为连接世界、传递中国理念、贡献全球体育文化繁荣的关键力量。
7 人与自然:体育活动中“和”与“争”
(1)“和”(和谐永续);相关性分析(p<0.01)及调查显示,体育活动显著促进人自然和谐(68%)、贯彻环保意识(69%)、传播共生理念(66%)、树立环保观念(68%)。验证其为搭建人自然和谐桥梁、传递绿色理念的重要途径,契合“团结、拼搏、绿色、文明”精神,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共生。
(2)“争”(适应超越);相关性分析(皮尔逊系数0.357-0.482,p<0.01)及调查表明,体育活动显著提升适应自然能力(66%)、激发恶劣环境求胜欲(65%)、磨砺抗挫意志(66%)、塑造拼搏精神(73%)。体现其对挑战自然意志品质的促进,彰显“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内涵。
既倡导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和”),也体现在适应挑战、磨砺意志(“争”)。体育活动不仅强身健体,更在推动环保理念传播、促进可持续发展、塑造积极人生态度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丰富了体育精神的内涵,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贡献独特力量。
总而言之,新发展阶段中华体育精神在各维度均彰显独特价值。其“和”与“争”理念不仅对个人成长与心理健康作用积极,在促进家庭和谐、凝聚团队力量、服务国家发展以及深化国际交流方面亦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构建的中华体育精神指标体系科学有效,为理解和弘扬该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未来研究应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索其传承与发展路径,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更大价值,为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简介:曹爱春,南昌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李海轩,南昌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孙亚男,南昌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喻锦霞,南昌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基金项目:2022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发展阶段“和”与“争”的哲学辩证视角下中华体育精神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22TY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