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共富离不开青年的坚守与情怀——“青耘乡野 共富同行”实践团队

发布时间:2025-07-10 14:26: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青年创业者的坚守与情怀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位于宁波象山的黄避岙乡三面环海,主要依靠渔业推动发展,它与城市相隔甚远,不时也会受到台风侵袭,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仍然有一批青年人选择坚守黄避岙乡,借助自己的能力绘就黄避岙乡的未来图景。

7月5日至7月6日,为进一步了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坚守与作用,深挖当代青年人对乡村共富的情怀,“青耘乡野、共富同行”实践团队在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举老师的带领下先后走进了黄避岙乡的西沪水产有限公司、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和黄避岙乡竹艺馆,身临其境感悟乡村坚守者的深厚情怀。

一、西沪水产:用技术破局的乡野坚守者

7月5日下午,实践队抵达西沪水产有限公司。谈及创业困境,公司负责人提到长期物流运输影响活鱼肉质的难题,经过多年的实验,他们终于成功运用技术赋能活鱼养殖以破解运输难题。负责人在向实践队成员介绍时,眼中满是自豪:“我们在海边守了三年,就是为了攻克‘出水即死’的难题。”团队模拟大黄鱼原生水域环境,反复调试活氧运输参数,终于实现36小时活体运输技术突破。如今,每日超百条大黄鱼从这里空运至北京、江浙沪等地,订单式销售模式让黄避岙乡高泥村3000余亩养殖塘年均产值破亿,农户户均年收入超50万元。

“基地+农户”模式背后,是企业对乡村的深沉情怀:技术团队常年驻守养殖塘,手把手教农户调水质、防病害;收购季时,即便市场价格波动,也坚持以保护价收购水产品。负责人坦言:“海边日子苦,台风季常要守在塘边,但看到农户们靠渔业盖起新房,就觉得一切都值了。未来我们想做渔旅融合,让更多人看见这片海的美,也让年轻人愿意回来接班。”负责人一直坚持以扶农助农为初心扎根乡野,在她的身上团队成员们看到了坚持不懈的韧劲与锲而不舍的毅力,扎根乡野的同时带动乡村的共同发展对她来说是最大的成就和幸福。

二、港湾苗种:廿六载育苗路上的理想追光者

随后,调研队又来到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公司的海上养殖网箱在浪涛中起伏,几位博士生正在海边刻苦学习。公司7栋现代化研发车间虽已颇具规模,但副总经理陶顺顺仍记得创业初期的艰辛:“2008年时,育苗场就是几间铁皮房,冬天漏风夏天闷热,技术员们蹲在海边做实验,手被海水泡得蜕皮是常事。”

26年来,团队扎根育苗一线,成功培育银鲳鱼、大黄鱼等26个品种,5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尤其是攻克银鲳规模化繁育难题时,科研团队连续8年驻守海上基地,在台风过境的深夜抢救育苗设备,在实验室与养殖塘之间往返上万次,终成国内唯一可对外供应银鲳苗种的企业。港湾苗种公司的发展离不开青年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在与浙江省农科院共建博士创新站、与宁波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背后,不仅是企业对人才的珍视,更是一批又批青年相应国家号召回乡带动乡村振兴的初心。谈及为何毕业之后就一直坚守在黄避岙乡从事育苗工作,陶顺顺表达了对育苗的成就感,在他看来,看到鱼苗破膜而出,再从小鱼苗一点点长大的过程就好像看到新的希望在黄避岙乡生长。

三、竹韵匠心:刀锋上的文化守望者

为进一步提升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根雕的认识,7月6日,实践团队跟随竹根雕传承人吴晓华走进了黄避岙乡竹艺馆。在竹艺馆,团队成员目睹了竹根雕的精妙绝伦。吴晓华介绍,雕刻一件作品需要定制工具、反复打磨,有时一天只能完成寥寥几笔,也正是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创作方式成就了竹根雕独特的艺术价值。吴晓华的坚守并非孤例,在乡村,还有许多像他这样的青年创业者,他们或许没有丰厚的物质回报,却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振兴乡村的抱负,默默耕耘。

竹根雕是一门需要极致耐心与匠心的技艺,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数月甚至数年的心血。然而,这项技艺的传承却面临着严峻挑战——从业者从鼎盛时期的三四百人锐减至如今的二十余人。尽管环境艰难,吴晓华依然坚守着这门手艺,他也期待着自己能够带动更多青年人坚守乡村,传承文化。他的这份坚守,不仅是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

回忆起刚开始学习竹根雕的艰苦生活,吴晓华也是一笑而过,艰苦的环境并没有磨灭他对竹根雕的热爱,反而激励他继续前行。在他看来,现在竹根雕虽然有政策扶持,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往往是那些对乡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人。吴晓华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但他也深知,唯有真心热爱,才能抵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团队成员深受触动,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资金与政策,更需要这样有情怀、有韧性的青年力量。

调研感悟:以坚守铸就共富之路

在象山这片山海相拥的土地上,一代代创业者以坚韧与热忱诠释着共富之路的真谛。无论是西沪水产在活体运输技术上的突破,还是港湾苗种二十余载的育种坚守,抑或是竹根雕艺人面对传承困境的执着,无不彰显着在艰苦环境中孕育的理想之光。乡村共富,离不开这些在艰苦环境中仍坚守理想的创业者。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既需要迎难而上的魄力,更离不开扎根乡土的情怀。只有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归乡土、扎根传统,乡村才能真正焕发生机,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繁荣。(杨姚怡、杨宁宁、王馨尉、吴发泉)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