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重角色诠释党员初心 书写教育担当
发布时间:2025-07-10 14:26: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记潇湘职业学院直属机关第二党支部党员李日新
在教育的广袤沃土上,有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的耕耘者:他是领航支部建设方向的“头雁”,是深耕教学科研管理一线的“双岗先锋”,是甘居幕后默默支撑的“奉献之叶”。拥有二十年党龄的李日新同志,以其思想的深邃、行动的力度、情怀的炽热,在多重岗位上矢志不渝地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生动勾勒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立体画像与价值坐标,成为一面飘扬在潇湘职院教育阵地的鲜红旗帜。
一、头雁领航:筑牢信仰根基凝聚磅礴奋进力量
“党建工作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与‘魂’,是引领方向的灯塔。”作为直属机关第二党支部书记,李日新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支部工作的核心位置,视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他深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坚持带头“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将理论著作作为案头常备、心头常思的“精神食粮”。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支部构建起以“理论学习+实践体悟”为双翼的特色党建模式,着力打造具有支部辨识度的学习品牌。
理论学习上,他不仅坚持每月定期组织高质量的主题党日活动,更创新形式,举办“学思践悟”专题读书班、开展“我心中的二十大”微党课竞赛、组织“金句分享会”等。他要求支部党员不仅要学深悟透,更要联系实际撰写高质量学习心得,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他第一时间组织专题学习,逐字逐句研读报告,引导党员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思考如何将宏伟蓝图转化为服务学校发展的具体行动。
实践体悟上,他尤为注重“身临其境”的教育力量。他精心策划,多次带领支部党员走出会议室,走进历史的现场。在蔡和森纪念馆,他组织“现场教学+互动研讨”,党员们在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前驻足凝思,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重温入党誓词。研讨环节,他引导大家围绕“革命先辈的初心与我们的使命担当”展开热烈讨论,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触及灵魂的生动“思政课”,让信仰的种子在红色基因的浸润下生根发芽。在他的引领下,支部党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显著提升,“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浓厚氛围日益形成。
李日新坚信,党建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服务师生、推动发展上。他大力推动“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三年来,支部累计开展各类实践活动23次:从协调解决学生勤工俭学问题,到推动提升青年教师科研水平;从优化校园“一网通办”行政流程,到组织党员志愿者服务大型校园社团活动……一桩桩、一件件实事,精准对接师生需求,有效破解发展难题,不仅赢得了师生的广泛赞誉,更将支部锻造成了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思想根基和组织保障。他还注重支部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营造了严肃活泼、团结奋进的“支部家”文化。
二、双岗躬耕:精研教学管理诠释时代责任担当
走进李日新的办公室,办公桌上那张醒目的日程表是理解他“双岗先锋”角色的最好注解:左侧密密麻麻记录着课程安排、听课笔记、学生答疑预约;右侧则详尽罗列着综管部各项工作的推进清单、项目节点、待办事项。教学科研岗与管理服务岗的双重职责,被他以“工匠精神”精心雕琢,力求在每个角色上都做到极致。
在教学一线,他是勇立潮头的“创新拓荒者”。他深知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了让知识“活起来”、课堂“动起来”、能力“强起来”,他深耕教材教法,敏锐地将前沿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课程内容深度融合。他创新性地设计出“案例导入-小组探究-实践应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在讲授《管理学原理》“数字化转型”的内容时,他以某知名制造企业的真实转型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其决策困境。随后,他精心设计了一场模拟决策游戏,学生分组扮演企业不同部门,在数据驱动下进行策略推演和对抗辩论。课堂瞬间被点燃,质疑声、讨论声、掌声此起彼伏。这种沉浸式、互动性的教学,使课堂互动频率显著提升40%,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更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课程的学生评教满意度连续三年稳居学院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课”。
在科研领域,他是步履不停的“执着探索者”。他视科研为提升教学质量、服务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他主持省级科研课题4项、市级课题1项,研究方向紧扣职业教育改革前沿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他主编的学术专著《大数据时代高校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发展》,系统探讨了新技术背景下教育治理的变革路径,为同类院校提供了有益参考。在《教育科学》、《教学博览》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研究成果多次被引用。尤为可贵的是,他构建起“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创新路径: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成为科研课题的起点,科研成果又及时反哺教学内容更新与方法革新,并通过指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服务地方企业等方式落地生根,形成良性闭环。他常说:“教师的科研,根要扎在讲台上,叶要伸向社会需求中。”
在管理岗位,他是追求卓越的“精益指挥官”。担任综管部部长,意味着要肩负起学校日常运转的“大管家”和重大活动的“总调度”之责。校园环境维护、安全保障、后勤服务、大型活动筹备……千头万绪,责任重大。李日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精益求精”的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学校每年的毕业典礼暨校园招聘会,是涉及数千师生、数百家企业的重大活动。从前期方案的反复论证推敲,到场地布置的每一个细节(舞台搭建、灯光音响、座位安排、安全通道);从嘉宾邀请接待流程的细化,到志愿者队伍的培训与调度;从应急预案的制定演练,到现场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他总是亲力亲为,事无巨细。记得有一次筹备重要评估检查,他总是提前与专家组联络人联系,全面掌握评估检查细节,他有条不紊,组织团队调整评估检查方案,优化参观路线,最终确保了评估检查的各项文案与材料的高质量呈现,获得评估专家高度评价。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高效的执行力,为学校的平稳运行和形象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他善于在管理中发现问题,通过优化流程、完善制度,不断提升部门运行效能和服务水平。
三、甘当绿叶:涵养奉献情怀淬炼纯粹党员本色
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小我与大局的天平前,李日新的选择从未有过丝毫犹豫。他深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冲锋在前的关键时刻,更蕴含在甘于平凡、默默奉献的日常选择中。
面对荣誉,他心怀坦荡,甘当“铺路石”。近三年来,每当个人荣誉与团队发展、青年教师成长产生交集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谦让。一次校级“先进工作者”评选,他本在推荐之列,但当了解到一位在重点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年轻同事也符合条件时,他主动找到组织部门,诚恳地表示:“年轻人更需要这份鼓励来坚定信心,我的工作组织都看在眼里,提名他更有利于团队长远发展。”类似的情景不止一次。在他看来,集体的荣誉、团队的发展、年轻人的成长,远比自己的一枚奖章分量更重。这种高风亮节,无声地滋养着支部和部门的团结奋进之风。
面对难题,他躬身入局,善做“润滑剂”。部门协作中的“堵点”、“痛点”,常常需要有人去沟通协调、穿针引线。李日新就是那个主动揽下“麻烦事”的人。一次,学校推进一个跨多个部门的文明创建项目,因职责边界、资源分配问题,推进一度陷入僵局。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连续几个深夜,他伏案梳理各部门诉求和项目流程,找出关键症结。随后,他主动召集相关方负责人,坦诚沟通,换位思考,提出兼顾各方关切的折中方案,并承担了部分额外的协调对接工作。他谦和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和解决问题的诚意,最终化解了分歧,推动了项目顺利进行。同事们感慨:“有李部长在,再难的协作,心里也有底了。”
面对考验,他忠孝难全,彰显“大担当”。2024年底,一场严峻的考验悄然降临:远在岳阳的母亲突发重病,紧急住院治疗。彼时,正值学校年终考核的关键冲刺期,作为综管部部长和支部工作的负责人,各项工作千头万绪,责任重大。一边是病榻前需要陪伴照顾的至亲,一边是关乎学校全年工作成效评价的关键职责。这个抉择,无比艰难。李日新没有声张,默默扛起了双重重担。白天,他强忍内心的焦虑和疲惫,以惊人的毅力坚守岗位,一丝不苟地统筹协调各项考核材料的准备、会务安排、沟通联络,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纰漏。夜幕降临,当完成一天繁重的工作后,他匆匆驱车百余公里赶往长沙的医院,在病床前尽一份孝心,陪伴母亲度过难熬的夜晚。天未亮,他又得踏上返程之路,迎接新一天的挑战。如此往复,整整持续了15天。医院与学校之间,成为他奔波的生命线。当有同事察觉到他明显的憔悴,劝他请假休息几天时,他轻轻摇头,语气平静却无比坚定:“现在是学校考核最吃劲的时候,各项工作环环相扣,我熟悉情况,不能在这个时候掉链子。我是党员,也是部门负责人,必须站好这班岗。母亲……她会理解的。”朴素的话语背后,是深藏于心的党性原则和舍小家为大家的赤诚担当。这份担当,无声地诠释了共产党人最纯粹的本色。
结语:一面旗帜的永恒光芒
从支部书记到一线教师,从管理骨干到服务先锋,李日新的每一个身份都闪耀着党性的光辉。他用二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无私奉献和卓越业绩,深刻诠释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时代内涵。
这面旗帜,是理论武装的“信仰红”。它指引方向,凝聚力量,在思想的沃土上深植理想信念之根,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这面旗帜,是教书育人的“奋斗金”。它闪耀在讲台,耕耘在科研,体现在管理,用智慧和汗水浇灌职教之花,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倾尽全力。
这面旗帜,更是无私奉献的“初心白”。它纯净无瑕,甘居幕后,在小我与大我、小家与大家的每一次抉择中,都映照出共产党人最纯粹、最宝贵的初心本色。
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壮阔征程上,李日新同志正以“头雁”之姿领航方向,以“耕者”之态深耕沃土,以“绿叶”之魂默默奉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持续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炽热担当,这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必将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奋勇前行,共同谱写立德树人的崭新篇章!(娄底潇湘职业学院:袁欢,邹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