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探秘痘姆乡:从科技、非遗到特色产业,解码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11 11:31:2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7月6日至8日,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星火匠心”实践团队一行六人在指导老师葛永莉和栗瑞杰的带领下,深入潜山市痘姆乡,先后探访π客工场航天科普基地、痘姆古陶非遗传习基地、仙驾葡萄种植基地及新云家庭,从科技兴农、地质文化、非遗传承、特色产业等多个维度,探寻当地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航天融阡陌,科技播撒希望种

7月6日,团队探访了痘姆乡π客工场航天科普基地。在航天育种科普展厅,负责人金依涵介绍了太空育种的项目背景及研学体验细节,丰富的“太空种子”陈列与航天育种成就展示令人惊叹。在太空育种试验田,太空长南瓜、太空香炉南瓜、杭椒二号等作物长势喜人,负责人表示,后续计划将育种面积拓展至百余亩,实现太空育种产业化;团队还体验了基地的生物科普课堂,其创新课程设计让复杂生物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通过与负责人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路径,成功架设了一座连通“九天揽月”的航天科技与“脚踏实地”的农业生产、科普教育的坚实桥梁,为科技兴农提供了可复制的“痘姆样本”。

图 1 负责人介绍太空育种展厅内容

陶火六千年,非遗文化续新章

7月7日上午,团队在求知地质文化村开启地质探索之旅。在讲解员的解说下,成员们了解了当地历史脉络与地质变迁,并在专家指导下挖掘出约6000万年前的化石,直观感受生命演化的神奇。随后,团队前往痘姆陶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窑望世界,陶礼天下”的标语彰显着其文化自信。据悉,痘姆古陶源于新石器时期,传承六千余年,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遗传承人涂胜友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体验了陶艺制作,从揉泥、拉坯到塑形,深刻领略传统手工艺的精妙。采访中,传承人黄成红表示,如今古陶制作顺应市场需求转向小陶,还将非遗展厅打造成集体验、研学于一体的文化空间,研学中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参与为技艺传承带来新希望。

图 2 团队成员在传承人指导下体验陶艺

葡园缀明珠,沃土孕金果,共赴新篇章

7月7日下午,团队走访仙驾村了解村中概况,据村主任唐杰介绍,仙驾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培育了葡萄、瓜藤、冬桃三大特色农产品,并与痘姆乡其他六个村庄紧密协作,通过“公司+农户+电商”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让特色产业成为村民家门口的“致富引擎”;来到仙驾葡萄种植基地,大棚中葡萄串串饱满,香气袭人。负责人张平介绍,基地占地五百余亩,引进十一个优良品种,采用“有机肥+套袋+生物防治”的绿色种植法,保障葡萄品质十二年,基地从荒坡发展为百亩产业集群,带领村民共同富裕,仙驾葡萄已成为潜山市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图 3 团队探访仙驾葡萄种植基地

7月8日,踏足痘姆乡求知村新云家庭农场采摘园,金灿灿的黄桃压弯枝头,浓郁的果香扑面而来。团队成员跟随农场负责人进行采摘体验,据负责人周新云介绍,该农场占地约200亩,成功从油茶种植转型为家庭农场采摘模式,种植了黄桃、水蜜桃、白玉枇杷等多种特色水果,形成了“四季不断鲜果供应”的生产模式,总产量可达四万斤。团队成员通过实地体验与交流,深入了解了农场转型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与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此种集观光、采摘于一体的创新经营模式,在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田园乐趣的同时,也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注入了新活力,成为当地探索乡村振兴的特色实践。

图 4 团队成员体验黄桃采摘

图 5 团队合照

此次痘姆乡之行,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星火匠心”实践团队全方位探寻了当地乡村振兴的“密码”。从科技兴农的创新实践,到地质文化与非遗传承的独特魅力,再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痘姆乡以多元路径绘就的乡村振兴图景,既彰显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智慧,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兼具地域特色与可复制性的实践范本。(文/李乐;图/禄波,李明)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