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步到突破 重庆市油茶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5-07-11 11:31: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我国,油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更承载着推动乡村振兴、保障粮油安全的使命。重庆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油茶生长的理想之地。
油茶良种
近年来,重庆市在油茶科研领域持续发力,从资源调查到良种选育,从栽培技术创新到全产业链技术提升,一系列成果为油茶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资源清查,摸清家底夯基石
摸清“家底”是产业发展的基础。2014-2015年,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下称重庆市林科院)受国家林业局委托开展“重庆油茶遗传资源编目”工作。科研团队深入重庆各地,翻山越岭,详细记录油茶的种类、分布、生长状况等信息,在崇山峻岭间打响了一场关乎油茶未来的“攻坚战”。
调查发现,重庆地区油茶主要油用物种为普通油茶和红花油茶,前者呈片状和零星状分布,后者在高海拔地区有零星分布。此次调查共收集种质资源131份,筛选出43份具有育种价值的特异性状个体资源,为后续的良种选育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
良种选育,优中选优铸“芯片”
良种是油茶产业发展的“芯片”。早在20世纪70年代,秀山县吏目油茶科学研究所于秀山县境内开展油茶优树选择,筛选出52株优树。2008-2009年,重庆市林科院和市种苗站在秀山、酉阳、彭水和梁平4个县开展油茶优良单株筛选,初步选出63株优树。2009年,重庆市林科院从江西、浙江、广西及湖南等省(自治区)引进28个优良无性系,与本地6个优良无性系开展品比试验。
油茶良种种苗繁育基地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分析,科研团队筛选出适合当地且早期性状表现较好的10个适生品种。2014-2016年,通过连续3年对长林系列、湘林系列和渝林油系列等油茶优良品种测产和综合评价产量,最终筛选并审定了长林3、4、18、40、53、湘林210和渝林油1号7个良种作为重庆油茶主推品种,在全市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科技赋能提质效
栽培技术的创新是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油茶科研团队10多年来持续开展芽苗砧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研究,制定并颁布了《油茶容器大杯苗育苗技术规程及苗木质量标准》地方标准,构建了完善的油茶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在秀山县建立的重庆油茶研发中心是重庆市林业长期科研基地,开展油茶资源收集、采穗圃、良种繁育和试验示范等工作。
开展油茶种苗技术培训
在丰产栽培技术上,科研团队对油茶造林地选择、种苗选择、品种搭配、栽植方法、修剪、施肥等环节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多项技术集成与示范,2024年重庆油茶研发中心示范基地油茶鲜果平均亩产量达750公斤,平均亩产茶油约45公斤。
此外,针对全市油茶低产林,科研团队分析其产生原因,综合考虑林地条件、产业基础,科学制定更新改造、嫁接改造、抚育改造等改造模式,并通过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创格局
近年来,重庆组建起一支以市林科院牵头,集合高校、企业及区县林业局相关研发和产业化力量的科技创新团队,并在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等油茶研究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科研项目。
目前,重庆市科技局和市林业局立项的油茶科研项目已达20余项,完成相关成果10余项,涵盖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低产林改造和茶油高效加工利用等方面,“油茶良种选育及其配套技术集成运用”成果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如今,重庆油茶产业已颇具规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特色品牌逐渐打响。未来,科研团队将继续深化油茶科研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油茶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迈进,让小小油茶果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果果”。(重庆市林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