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成长“三水论”:以“墨水”“泥水”“汗水”浇灌基层沃土

发布时间:2025-07-11 11:31: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在基层的广袤天地里,青年干部如同新栽的树苗,唯有扎根沃土、汲取养分,方能枝繁叶茂。如何让“幼苗”茁壮成长?关键要浇灌好三种“水”——常喝“墨水”以增智,多沾“泥水”以固本,勤流“汗水”以砺能。这三剂“营养液”,正是青年干部在基层淬炼成长的“通关密码”。

一、常喝“墨水”:以学增智,练就干事创业的“硬核内功”

基层是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矛盾纠纷的“交汇点”。若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业务能力,就容易陷入“本领恐慌”:面对群众咨询医保政策时“卡壳”,谋划乡村振兴项目时“无从下手”……青年干部要善喝“墨水”,但绝非死记硬背,而是坚持“学用结合”。学政策要“接地气”,把文件中的“官方语言”转化为老乡听得懂的“土话”,比如用“看病能报多少钱”解释医保报销比例;学方法要“求实效”,掌握“群众工作法”,像调解矛盾时学会“两头劝、中间和”,把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只有将书本知识与基层实践“化学反应”,才能从“新手小白”成长为“行家里手”。

二、多沾“泥水”:以情固本,厚植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

有些干部被群众戏称为“办公室干部”,调研靠报表、沟通靠电话,这样的工作如同“隔靴搔痒”。真正的基层工作,必须挽起裤腿“踩泥巴”,坐上炕头“唠家常”。脚下沾泥,才能心中有数。走到田间地头,才知道老乡的水稻为啥减产;蹲在村口小店,才能听到低保户的真实诉求。放下架子,才能换来信任,用乡音土话和群众“唠嗑”,帮大娘算收成、替大爷修农具,这些“小事”恰恰是打开心门的“钥匙”;“泥水”沾得越多,身上的“官僚气”就越少,群众的“贴心度”就越高。

三、勤流“汗水”:以干砺能,锻造担当作为的“宽厚肩膀”

基层没有“躺平”的岗位,只有“奔跑”的赛道。防汛抗洪时通宵值守的是基层干部,项目推进中走破鞋底的也是基层干部。主动“挑担子”。面对土地纠纷、项目落地等难题,要敢当“热锅上的蚂蚁”,在一次次“碰钉子”中练就“钉钉子”的本事。甘于“做配角”,从帮村民跑一次手续,到为合作社联系一次销路,这些“微小事”累积起来就是群众的“幸福事”。汗水不会白流,它终将沉淀为能力的“肌肉记忆”,让青年干部从“嫩扁担”变成“铁肩膀”。

基层是青年干部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常喝“墨水”可明方向,多沾“泥水”能知冷暖,勤流“汗水”方强筋骨。当青年干部把根须深深扎进基层土壤,用“三水”浇灌成长,终将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一笔。(吉安县固江镇政府:彭雪晴)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