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与泰州的千年和弦
发布时间:2025-07-11 15:46: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华夏文明的灿烂星河里,镇江与泰州两座城市熠熠生辉。镇江枕长江之畔,依金山、拥焦山,凭山川形胜,尽显江南的灵秀与古韵;泰州踞长江北岸,临溱湖、倚凤城河,以水乡风貌,散发着苏中大地的质朴与温情。它们看似南北有距,实则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因古老典籍的映照,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份跨越时空的羁绊,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去解读。
苏超赛场上,镇江与泰州队的的比赛,不仅是足球的角逐,更是一次文明对话。
一、《尚书・禹贡》:江淮河济间的地理和弦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尚书・禹贡》对古扬州域的记载(泰州曾长期隶属于“扬州”),暗藏着镇江与泰州的地理宿命。镇江襟带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古有“京口瓜洲一水间”的漕运要冲地位,三国时孙权在此筑铁瓮城,凭“北固山险”控扼江南门户;泰州则踞长江北岸,古称“海陵”,因“海渚之陵”得名,唐宋时期便是海盐主产区,《宋史・食货志》记载其“岁煮盐六十万石”,通过运河与镇江港连通,形成“南粮北盐”的漕运闭环。
两地地理的奇妙呼应,在长江江心洲尤为显著:镇江扬中岛以“江中明珠”之姿守护苏南,泰州高港则以扬子江港为枢纽,形成“一南一北、双港联动”的长江航运格局。正如大禹治水时划定的“江淮河济”,镇江与泰州恰似长江琴弦上的两个音柱,共同奏响华东水网的千年交响。
二、 《孟子・滕文公》:稻黍桑麻里的民生共鸣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的民本思想,在两地农耕文明中留下深刻印记。
镇江沿江平原以“稻麦两熟”著称,恒顺醋业的糯米原料便产自这片沃土;泰州里下河地区则有“鱼米之乡”美誉,溱潼鱼圆、靖江肉脯的食材皆源于水网滋养的物产。明清时期,两地商贸往来催生独特的民生交融:泰州盐商经长江南下镇江,在西津渡开设盐栈,至今留存的“盐义仓”遗址见证着“泰州盐、镇江仓”的经济纽带;镇江的丝绸、茶叶则通过运河运往泰州,形成“船桨声里商货通”的繁华图景。
三、《庄子・知北游》:山水形胜中的自然哲思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的自然观在两地山水间得到极致诠释。
镇江以“城市山林”为魂,金山寺“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建筑智慧,暗合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金山慈寿塔与江涛共鸣,焦山碑林与松风对话,让自然山水成为人文精神的容器;泰州则以“水城慢生活”为韵,凤城河如玉带绕城,溱湖湿地似翡翠铺展,溱潼会船节上百舸争流的场景,恰似庄子笔下“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动演绎。
更妙的是两地对水的不同表达:从镇江北固山“满眼风光”看长江的壮阔,对应《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豪迈;泰州溱湖“蒹葭苍苍”的温婉,暗合“鲦鱼出游从容”的悠然。当游客在镇江登楼望“大江东去”,在泰州乘舟赏“小桥流水”,两种山水美学共同诠释着东方哲学中“刚柔并济”的自然之道。
四、《史记・货殖列传》:古今商脉里的文明传承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商业文明的洞察,在两地千年商脉中延续。镇江自唐代便是长江中下游商贸中心,《旧唐书》记载其“舟车辐辏,襟带江湖”,宋室南渡后设“转般仓”,成为漕运物资集散枢纽;泰州则因盐兴商,《史记》虽未直书海陵,但其“东楚有海盐之饶”的记载,道尽泰州盐业对汉代经济的支撑。
现代产业的崛起更见传承:镇江以中车轨道交通、大全集团等制造巨头,延续“工贾辐凑”的基因;泰州以中国医药城、扬子江药业等医药航母,演绎“货殖有道”的新篇。
从《尚书》的地理分野到《史记》的商道传承,从溱湖的舟楫摇曳到金山的钟声悠扬,镇江与泰州的千年和弦从未停歇。当泰州“水城慢生活”的韧性遇上镇江“山林勇攀登”的锐气,体育将成为解读双城关系的新典籍。(来源:镇江文旅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