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区活动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25-07-11 15:46: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益童守护-湘伴成长、童庆六一”困境儿童服务案例
一、服务背景与需求分析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36号)文件要求,为困境儿童营造安全无虞、生活无忧、充满关爱、健康发展的成长环境,湖南省民政厅《民政社工站项目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6年)》进一步提出构建“资金+物资+服务”多维关爱体系,为困境儿童精准化服务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
赫山区现有困境儿童4618名,占全区儿童总数的2.3%。根据社工站调研数据显示,这些困境儿童普遍面临三大困境:文化参与不足(仅41%参与过传统节日活动)、心理支持缺失(68%存在社交焦虑)、资源获取困难(家庭文化支出普遍偏低)。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和抗逆力理论,我们设计了"经济-心理-社会"三维干预方案,通过"五社联动"机制整合资源,获得区慈善总会30万元专项资助。
二、服务理论与目标
(一)目标:以湖南省“湘当有爱・四季同行”品牌为引领,依托“五社联动”机制(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慈善资源),构建困境儿童“经济-心理-社会”三维支持网络,通过文化浸润、心理赋能、资源链接等干预策略,提升其抗逆力与社会融入能力,推动形成长效关爱机制。
(二)理论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网络为个人提供物质、情感、信息支持及人际关系纽带。本次活动中,民政局、慈善总会等提供政策与30万元资金构成正式支持,社工机构、学校、志愿者等提供的陪伴关怀形成非正式支持,共同构建“政策保障+情感陪伴的全方位网络。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满足儿童个体情感与文化需求,中观强化与家庭、社区的联结,宏观依托“五社联动”整合资源,形成“个体-家庭-社区-社会”支持链条,为服务提供系统支撑;抗逆力理论:强调个体在面对困境时的内在潜能与外在支持的结合,通过为困境儿童提供文化体验、心理关怀、社交实践等机会,帮助他们挖掘自身优势,增强应对困难的能力,提升抗逆力,促进其在困境中实现成长与发展。
三、服务实施过程
(一)多元融合构建方案设计组建团队。活动筹备阶段,民政社工总站组织骨干力量完成需求调研和方案设计,联合民政局、慈善总会、广告公司、萤火虫社工机构等组建工作团队,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招募,并对志愿者进行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儿童沟通技巧、活动环节引导方法等。
(二)多方联动推进活动过程实施。活动现场设置了六大功能区。文化体验区:组织儿童参观周立波故居,在体验包粽子、制香囊等非遗活动时,社工运用小组工作中的引导技巧,如示范讲解、鼓励分享,引导儿童交流制作心得,增强互动;心理支持区: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运用团体辅导中游戏互动促进儿童表达;个案干预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儿童,运用绘画治疗、叙事疗法等技术,帮助他们释放情绪;义卖区:社工引导儿童担任摊主,教授简单的推销技巧,鼓励他们主动与顾客沟通,在实践中提升社交能力;传统游戏区:通过”投壶”“射五毒”趣味活动传播文化知识,社工在游戏中运用鼓励式引导,如肯定儿童的参与行为、引导他们遵守游戏规则,培养协作精神;宣传区:志愿者向居民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知识,采用问答互动的方式提升居民参与度;关爱仪式区:有序发放慰问金及六一礼包,营造温馨的氛围。
四、服务成效评估
本次活动直接服务60名困境儿童,辐射影响596个困境儿童家庭。评估数据显示:从现场参与活动60名儿童观察记录中了解到,端午文化知晓率从41%提升至80%;儿童社交互动方面,活动前部分儿童在集体中很少主动发言,活动后90%的儿童能在小组活动中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的次数明显增加,如在义卖区,多数摊主能主动向顾客介绍商品;心理状态改善上,社交焦虑改善明显,之前有3名儿童在陌生人面前会出现紧张、回避的情况,活动后能主动与志愿者、其他儿童打招呼;同时提升了社区居民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度。通过义卖活动筹集善款515.5元,收集微心愿41个,为后续服务提供了方向。
五、专业反思与建议
本次服务在资源整合和文化传承方面成效显著,但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一是心理服务的深度和持续性不足,建议建立长效跟踪机制;二是活动环节设计还可更加儿童友好化;三是资源链接的精准度有待提升。未来将总结经验,完善服务方案,持续为困境儿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陈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