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西秀区:"山水画廊"奏响多彩"黔中"民族团结交响曲(上)
发布时间:2025-07-11 15:46: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一条邢江河,跨越山海,成为安顺市西秀区民族团结进步的“纽带”;一片人文山水,情浓“交融”,串联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描绘出新时代西秀区民族工作的协奏曲。西秀区将"山水画廊"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核心品牌,融入文旅优势,“三交”突出,“山水画廊”构建民族团结示范带。在这片山河如黛的土地上,依山傍水的石头古寨如镶嵌黔中大地的明珠,承载着六百年屯堡文化的沧桑变迁,这里集人文、山水、民族凝聚为一体,绽放着“三朵花”的生态独特魅力。青石板巷里初心与时光重逢,“大明屯堡第一屯”与“云峰八寨”铺就美好“共富”,地戏东盟文化使者和蜡染国际交流,各民族深刻读懂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奏响多彩“黔中”民族团结交响曲。
历史传承中凝聚民族共识
走进安顺云峰屯堡本寨,石头建筑群宛如一页一页翻阅时光的“史书”。古朴民居与耸立碉楼,将时光拉回600年前的大明朝。每块石头镌刻岁月痕迹,每条街巷流淌历史回响。
“作为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之一的屯堡文化,构建起"保护-创新-运用"三位一体的文化生态,在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产业化发展中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之路。”云峰八寨景区千山拾遗老板这样说道。
屯堡人以创新为笔,为古老传说注入时代活力。他们将地戏、傩戏、蜡染等非遗搬上舞台,千山拾遗老板说,“多年来,通过沉浸式演出、民俗体验等形式,让游客感受屯堡文化魅力,产业发展活力。”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运用的屯堡文化,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
“当各民族沉醉于芦笙舞,各族同胞欣赏着地戏表演时,文化共鸣无形中增进了民族间的理解与认同,这种和谐的音符,正是我们喜欢的文旅模式。”来自上海的游客李敏这样说道。
这种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是贵州文化强省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西秀区通过传承弘扬屯堡文化,让各民族在共享文化成果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坚实精神基础。
生态守护中彰显民族智慧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有座被誉为"黔中都江堰"的古老水利工程,历经600多年风雨仍滋养着这片土地。该工程系统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集灌溉、供水、排泄、水力利用于一体,不仅为鲍家屯提供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创造了秀丽的自然环境。这一水利奇迹背后,是鲍家屯人世代传承的生态智慧与团结协作精神。
“鲍家屯人世世代代以农为生,深知水利是农耕经济的命脉。这里制定了完整有效的水利修缮和保护制度,将水利设施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现在一直延续。”在河边钓鱼的鲍林权这样介绍道。
这个水利工程被称为“袖珍都江堰”,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邢江的一个支流,坝中采用“鱼嘴分水”的方式使河水形成三个流向,从未出现洪水泛滥,成为了这里世世代代各民族融合发展的美好象征,在"山水画廊"的多彩“黔中”彩图上,勾勒出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唯美“智慧图”。
从老人到孩童,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都将保护水利工程视为己任。这种对自然资源的敬畏与对生态环境的守护,彰显了各民族共同守护美好家园的责任担当。
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维护过程中,不同民族能工巧匠汇聚一堂、相互学习借鉴。汉族建筑技艺、苗族水文观测经验、布依族生态保护理念相互融合,共同造就了这座兼具实用性与生态性的水利工程。它不仅是农业文明的杰出代表,更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
烟火日常中筑牢团结根基
邢江河蜿蜒流淌,如纽带串联起西秀区各民族的情感与生活。河畔屯堡文化壁画,生动展现“黔中水乡”灵秀、九龙山厚重、神秘傩戏及传男不传女的丝头系腰等民俗风情,似穿越时空的画卷,将明朝屯堡文化与现代民族生活紧密相连。
家家户户石板房错落有致,青石板街巷幽深宁静,门前红灯笼摇曳,雨后石板积水汪汪,勾勒出岁月静好的民族生活图景。
在鲍家屯,"狮象把门青山如黛千秋画,螺星塞海绿水如弦万古琴"的对联,不仅是对村寨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生动写照。高悬的大红灯笼,照亮的不仅是石板路,更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各族干部群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家庭中,一起走过沧桑岁月、创造美好生活、奋斗实现梦想、建设美丽家园。“互相在生产中相互协作、生活中相互帮助、文化上相互交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黄腊乡宣传委员李洪阳这样说。
西秀区持续做优做强"石榴籽故事"宣传品牌,通过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无论是屯堡文化传承者、水利工程守护者,还是普通村寨居民,都是民族团结故事的主角。
旧州镇茶岭村,是正这个"石榴籽故事"动人篇章,在九龙山南面,这里不仅茶产业丰富,文旅产业也是富足,正是在"山水画廊"核心区域,“全村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茶产业种植模式,茶叶种植达到5000余亩,各民族为产业发展积极响应,全面融入,用‘大产业’撬动‘大团结’全村人都必须积极行动。”旧州镇茶岭村主任鲍优品这样坚定的说道。
这些故事虽无华丽辞藻,却充满烟火气息与真挚情感,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民族团结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安顺西秀区在"山水画廊"的品牌建设中,“四位一体”构筑的山水、人文绵延,展现出西秀区经济发展、文旅融合、精神相依、社会和谐、产业发展、民族团结、生态保护的历史和新时代成就,用人文凝聚民族共识,用智慧水利彰显民族智慧,用烟火日常筑牢团结根基,奏响了一曲多彩"黔中"的民族团结交响。真正把"山水画廊"串珠成链,各民族互利共享,情感交融,和谐共融三个维度,打造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创建"铸牢"示范区的征程上,书写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黔中大地根深叶茂、开花结果。(郭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