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大区块链团队多次赴德裕村调研农产品供销端证据获取

发布时间:2025-07-14 15:56:4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2025年5月4日,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区块链小组”项目团队的成员们分赴济南市长清区德裕村、济宁市丁郗村以及潍坊市庙子镇三地,围绕农产品线上销售后的证据获取难题展开了专项调研。调研发现,尽管为应对日益普遍的恶意退款行为,部分电商平台已逐步引入用户举证机制,但在实际运作中,整个证据链条却暴露出显著的断层问题。

项目组法学问题的核心在于,农产品在关键的包装和运输环节普遍缺乏有力的技术监测手段。一旦商品脱离生产者或供应商的物理管控范围,其在后续流转过程中的状态便实质上陷入了“监控盲区”。这种技术性缺失导致商户在面对争议时,往往处于关键证据匮乏的被动局面,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最终因无法有效举证而承担维权失败的后果。

在德裕村的农产品实验田实地考察中,团队成员结合现场工作人员的具体反馈,深入剖析了当前农产品从运输到销售全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监控缺位现象。这种监测能力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实物证据的缺失,进而诱发了交易双方之间的信任危机。团队成员进一步认识到,现阶段农产品在包装、运输环节进行的质量检查,普遍存在准确性不足、覆盖面不充分的问题,使得所获取的信息难以形成具有高度证明效力的有效证据。与此同时,通过在济宁市丁郗村和潍坊市庙子镇开展的补充访谈,团队获得了来自不同地区农户的一手信息,进一步从多地域角度印证了农产品线上销售中生产者举证困难的普遍现状。

具体来说,在德裕村农产品实验田,团队发现农产品一旦离开农户,便进入温湿度、碰撞等关键数据缺失的“黑箱”状态。农户仅依赖简易泡沫箱和冰袋保鲜,传感器部署率几乎为0%,导致运输途中商品变质、破损时无法自证清白。当消费者发起恶意退款时,平台因缺乏全程数据支持,72%的纠纷判定倾向买家,农户被迫承担损失而在丁郗村与庙子镇的补充调研中,进一步印证了证据断层与平台规则失衡的情况,具体来说有证据链断层和平台规则失衡的情况。在具体的时间包装、物流中转构成两大关键证据断点,传统手写物流单、口头承诺等举证方式被平台拒收;成本制约:小型农户无力承担高精度监测设备,仅5%使用基础保鲜技术;平台规则失衡:年轻消费者因自食需求对品质敏感,平台为维护声誉常牺牲农户权益。

此次系列调研活动为团队积累了丰富详实的一手资料与现实案例反馈,为后续形成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调研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撰稿人:辛华坤、学校:山东师范大学、实践团队:山东师范大学法院院区块链团队、调研时间:2025年5月4号、指导老师:魏易山)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