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粮食供给保障

发布时间:2025-07-14 15:56:4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关乎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核心纽带,在提升粮食生产效率、稳定供给能力、抵御风险挑战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化农业规模经营、强化科技推广应用、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健全政策保障机制等多元路径,构建专业化、规模化、高效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我国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持续增强提供坚实支撑,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一、夯实规模经营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促进规模种植降本增效

农地细碎化是制约粮食生产效率提升的突出瓶颈,也是影响土地稳定利用的重要因素。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盘活土地资源、促进规模经营,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有效路径,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在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流转后的土地提供“耕、种、管、收”全程托管服务,不仅高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更借助集约化经营让零散地块实现亩产提升,从实践层面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现实难题。

在破解农地细碎化难题中,新型渠道和创新模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地流转”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催生了农地流转互联网服务平台,其在扩大存量土地流转时空半径的基础上,实现了“挂牌信息更充分、交易主体更广泛、交易过程更规范、交易数据更翔实、交易服务更专业”的效能,成为优化农地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该模式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推动农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同时,针对流转中的风险隐患,风险保障金制度与合约规范化的推广,既保障了农户土地权益,又增强了经营主体的长期投入意愿,从根本上提升了土地持续利用的稳定性,有效提振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强化科技赋能效应,以社会化服务加速农业技术落地

农业科技的转化应用是提升粮食单产与品质的核心抓手,而社会化服务正是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核心载体。通过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桥梁作用,先进技术得以快速渗透到生产各环节,为粮食生产注入科技动能。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依托。在种业振兴与技术推广中,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扮演着重要的“技术二传手”的角色,依托科研平台培育的突破性品种,通过服务组织的示范种植、田间指导等服务,实现了新型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中的快速推广。例如,针对农户展开“田间课堂+数字平台”的双轨培训模式,针对农民生产作业过程中播种密度、水肥调控等关键环节进行实操指导,推动区域粮食作物生产提质增效。同时,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前沿技术的落地同样需要社会化服务——就拿农药喷洒来说,相比人工喷洒,无人机作业效率可提升30倍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作业成本降低50%以上,在黑龙江、河南、山东等农业大省,无人机植保服务覆盖率超过60%,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推动了绿色生产方式的普及。

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机装备的高效应用提供有力支撑。针对小农购机能力不足、农机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共享农机”服务,实现了大型收割机、播种机等设备的集约化利用。尤其在“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高效的农机作业有效保障了粮食抢收抢种,最大限度减少了农时延误损失,保障了粮食及时归仓和下一季生产的顺利开展。

三、筑牢风险防控屏障:以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农业生产面临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双重挑战,而社会化服务通过整合资源、协同应对,为粮食生产构建起全方位的风险防控网络,显著增强了产业韧性,保障了生产稳定。

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成为防灾减灾领域的重要力量。通过整合气象预警、灾害监测、应急处置等功能,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风险预警 +防灾指导 +灾后补救”的全链条服务。在南方洪涝多发区,服务中心通过提前发布预警信息、组织专业队伍加固农田设施、灾后协调农机进行排涝抢种等服务,使受灾农田的恢复周期大幅缩短,帮助农户恢复生产。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导的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通过统一监测、集中施药,显著提升了病虫害防治效果,优化了整体防控效能。

在应对市场与经营风险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韧性增强与可持续发展。依托“农业保险 +信贷支持 +市场对接”的服务模式,服务组织帮助小农户提升抗风险能力。一方面,通过集中组织农户参保,扩大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保险的覆盖面,解决农户“不敢种”的顾虑;另一方面,通过“保单质押贷款”“信贷贴息”等服务,缓解生产资金压力,助力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完善协同保障机制:以政策赋能推动社会化服务可持续发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持续壮大,离不开政策体系的支持与多元主体的协同。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体参与”的长效机制,方能充分释放其保障粮食安全的巨大潜力。

政策支持是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落实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贴息等政策,可降低服务组织运营成本,激发其服务积极性。针对产粮大县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按每亩给予资金补贴服务,既降低了农户接受服务的成本,又提升了组织的服务能力。同时,将社会化服务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等项目支持范围,推动服务设施升级,助力农业现代化生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多元主体协同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政府需强化规划引导与监管,规范服务标准;科研机构与企业应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则需发挥贴近农户的优势,促进服务质量与农业生产需求的精准对接。例如,“政府 +科研单位 +服务组织 +农户”的协同模式,在山东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推广中取得显著成效。政府出台补贴政策,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方案,服务组织负责全程托管,农户参与种植,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有效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和粮食供给能力。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本质,是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服务,破解小农户生产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的难题,推动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从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到提升单产与品质;从抵御自然与市场风险,到推动科技转化应用,社会化服务已成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未来,随着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在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许崇睿,长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