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枢纽,民生根基——合肥工业大学学子走进引江济淮蜀山枢纽

发布时间:2025-07-15 10:56: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七月流火,暑意正浓。为近距离感受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科技魅力与民生温度,2025年7月13日,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赴合肥市“城市阅读空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被誉为“江淮水脉之心”的蜀山泵站,开启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实践性的水利科技探秘之旅,开展了水利大工程中的思政课。作为引江济淮工程的“咽喉要塞”,这座亚洲最大混流式泵站不仅是连接长江与淮河的“水动力枢纽”,更承载着沿线数千万群众对“清水润皖”的殷切期盼。

工业与人文的碰撞

走进大厅,工作人员就为我们讲解起引江济淮工程,它是一项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能够优化水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从根本上解决皖北和豫东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走进厂房,8台机组外壳整齐排列,3.43米直径的叶轮入口静默矗立,成年人站在旁侧,仅及叶轮半径高度。这些“钢铁巨人”虽未启动,却以静态的姿态彰显着力量——每台机组7500千瓦的功率、8台总装机6万千瓦的规模,意味着每秒可将300吨江水抬升12.7米,相当于四层楼的高度。换算成更贴近生活的场景:6秒即可灌满一个国际标准泳池,2小时便能满足合肥市最高日供水量。数字背后,是与千万人日常息息相关的清水源头。

除了泵站主体,整个枢纽区还包含一套完整的“配套系统”:长190米、宽16米的船闸可通航千吨级货船,每年能承担约1600万吨的货运量;3孔泄水闸总宽30米,在汛期可快速分流超额来水,保障枢纽安全;周边还配套建设了管理区、检修区与生态缓冲带,形成“输水、通航、泄洪、生态”四位一体的综合水利枢纽。

泵站边缘特意保留的原生态系统,几只喜鹊在枝头跳跃。这片曾是附近村民放牛的林地,在工程建设中被完整留存,如今成了鸟类栖息的乐园。这种“不与自然争地”的设计,让工业设施与生态环境达成了微妙的平衡,也让“建设”二字有了更细腻的注解。

功能背后的民生密码

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蓝色输水线路如一条血脉贯穿江淮,实时跳动的数据标注着沿线每一处供水点、灌溉区与航运码头。长江水从这里出发,一路北上的轨迹清晰可见:流过万亩稻田时,让昔日“望天收”的旱地蜕变为亩产千斤的良田;途经城镇时,成为居民水龙头里的清澈活水;穿过船闸时,让千吨货船得以直航,使沿线货运成本降低三成以上。屏幕切换出的对比图令人印象深刻:十年前,分水岭以北的土地在旱季裂出蛛网般的缝隙,玉米穗干瘪如指;如今,航拍镜头里的稻田翻涌着金黄稻浪,田埂边的灌溉渠水流潺潺。这种改变并非偶然——蜀山泵站枢纽集输水、通航、泄洪功能于一体,每一处设计都指向具体的民生需求。在泵站运维区,一组标注着“设计寿命50年”的参数格外醒目。这意味着当下铺设的管道、安装的机组,还要为2070年的人们输送清水、承载航运,这种对未来的考量,让“建设”二字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水脉重器后的民生关怀

站在巨大的叶轮入口前,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陷入沉思。这座泵站的价值,从来不止于“每秒340立方米”的提水流量,更在于它重新定义了人与水、与自然的关系。曾经,人类与水的相处是“抗争”与“索取”;如今,蜀山泵站的设计里处处可见“共生”的智慧:保留的植被带为鸟类留足空间,放缓的水流为鱼虾营造产卵场,控制在60分贝以下的运行噪音,让周边村落的生活不受惊扰。这种从“征服”到“尊重”的转变,藏着文明进阶的密码。

离开时,夕阳为泵站的白墙镀上暖金。回望那片静默的钢铁建筑群,突然明白:真正伟大的工程,从不是以“宏大”示人,而是融入日常却不露痕迹——它是餐桌上新鲜的蔬菜,是田埂上饱满的谷穗,是货船上顺畅流通的物资,是普通人生活里那份“理所当然”的安稳。此次蜀山泵站之行,让实践团成员们在静默中触摸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所有改变山河的力量,最终都应落脚于让生活更美好。而这份感悟,正是“三下乡”实践最珍贵的馈赠。

(作者:张瑞杰、周杨、方嘉许)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