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实践团:探寻古镇新生的新时代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16 13:55: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为探寻江南文化肌理,解码乡土中国基因,以青年视角捕捉时代变迁下的古镇新生,7月上旬,苏州大学《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实践团走进苏州市吴江区,以震泽古镇、黎里古韵、先蚕祠以及流淌的运河文化景区为课堂,围绕“古镇的存续之道”、“乡土中国的温情底色”两大核心命题,展开了一场融合深度观察与创新表达的影像寻根之旅。
光影为笔:探寻古镇存续的故事
行走于震泽蜿蜒河埠与黎里幽深弄堂,团队成员将镜头聚焦于斑驳青石板、静默廊棚间蕴藏的故事。慈云塔下,老匠人指尖飞舞,濒临失传的缫丝技艺在镜头前流淌新生;頔塘河边,一家由旧宅改造的咖啡馆飘出暖暖香气,年轻的店主用自己的方式让传统空间焕发新生。
实践团成员在古建筑的厚重中触摸到深沉坚韧的生命力,“古建筑绝非摆设,要把它们看作有生命的‘老朋友’。让他们在保持历史厚重的同时,接纳当下的节奏”。它们的活化,不只是修旧如旧,更是一种寻找平衡的智慧:在古与今之间喘息,在老与新之间生长。
欢聚为媒:勾勒乡土中国的温情
实践团以“十二场欢聚”为创作轴线,将镜头对准每一位平凡生活的亲历者。在黎里古镇,一场即兴的“大家唱”被镜头定格:居民与成员互动,丝竹与笑语交织。这些平凡而温暖的瞬间,映照出乡土中国最本真的温情底色与生生不息的文化自觉。
走得越深,情感就越浓。先蚕祠的肃穆让团队成员放慢脚步,庄严肃穆的先蚕祠,古老的祭器、“衣被天下”匾额无声诉说着吴地蚕桑文明。成员俯身研读碑刻上的蚕桑智慧,聆听守祠人讲述蚕事春秋,逐渐拉近了和这片土地的距离。运河边,昔日码头的繁忙已退,但居民闲坐河岸、家常细语的日常,让这条古老水脉显得格外有烟火气。这种不喧哗的生机,让实践团感受到了真正的乡土中国。
青春力量:激活千年文化根脉
作为传媒学子,实践团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的独特力量,让沉淀千年的吴江文脉,在新媒体语境中迸发出直抵人心的感染力。短视频在此成为一座桥,既连接古镇与观众,亦连接传统与现代。截至7月12日,实践团精心创作的数十条短视频作品已陆续发布。团队成员深刻体悟:讲好乡土的故事,不只是为了留存记忆,更是在寻找当下与未来的落点。影像里记录的声音和笑脸,能让人看到一种柔软但坚韧的力量,这正是实践团希望通过新媒体表达的情感共鸣。此次吴江之行,是以镜头为眼,用青春脚步将古镇的呼吸、运河的脉动、乡民的欢颜,悉数纳入影像的方寸之间。带出水乡的,不仅是丰盈素材,更是深沉的文化认同与使命——以传媒之力守护文化根魂,让乡土故事突破老宅院墙,在云端、在人心落地生根,绽放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青春华彩。
此行印证:当青春热忱融入千年文脉,乡土中国的密码便在古与今的交响、坚守与创新的平衡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芒。青年以传媒之力,正照亮文化传承的崭新路径。
(苏州大学:朱林灵、鲁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