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灯,照亮二十载教育路——记武冈市幸福芙蓉学校曾旭同志
发布时间:2025-07-16 14:18: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晨光刚漫过教学楼的檐角,曾旭的身影已出现在六年级2班的走廊里。他习惯在早读课前站定窗前,看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跳着涌入校园,像一群衔着晨光的小鸟。这一站,便是二十五年——从邓家铺中心小学的青砖瓦房,到光明小学的窗明几净,再到如今幸福芙蓉学校的崭新教室,他脚下的路在变,掌心的温度却从未冷却。
以三尺讲台,揽见星辰大海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句写在教案本扉页的格言,是他的教育密码。每天最早到校的教室里,总有他伏案备课的身影,红笔在作业本上划出的圈点,比晨光更刺眼;最晚熄灭的办公室灯光下,个性化辅导计划上的字迹,比星光更细密。在邓家铺中心小学时,他既是班主任,又兼任政教副主任与总务主任,甚至扛下教育精准扶贫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繁杂事务没能淹没他对课堂的热忱,反而让他摸索出“以文化人”的育人之道——带学生排演课本剧,让《论语》里的道理在舞台上鲜活;组织拔河比赛,让团队精神在汗水里生长;那些牺牲的午休时光,都变成了学困生作业本上日渐工整的字迹。
转到光明小学的两年,他带的毕业班创造了奇迹:语文单科年级第一,语数英三科总分第一,学生作文登上《武冈文艺》,邵阳市的竞赛奖状贴满了教室后墙。家长们说:“曾老师的课像磁石,孩子放学了还追着问下节课讲什么。”他却总说:“不是我厉害,是孩子们眼里的光,让我不敢停下脚步。”
心是最暖的港湾
在幸福芙蓉学校的办公室里,有个上了锁的铁盒子,里面装满折叠的信纸。那是留守儿童写给“曾爸爸”的心里话。2024年结题的邵阳市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策略研究》,每个数据背后都藏着他的故事:陪父母离异的孩子在操场走了三晚夜路,帮家境困难的学生垫付三年餐费,把自己的手机号设成班级“24小时心理热线”。
有个叫小雨的女孩,作文里总写“灰色的天”。曾旭发现她放学后总躲在图书馆角落,便每天留一小时教她练字。当小雨的钢笔字在市级比赛中获奖,捧着证书说:“老师,我觉得天是蓝的了”时,他悄悄转过身,抹了把眼角。这样的瞬间,藏在他二十五年的教育生涯里,像散落的珍珠,串起“德育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这些荣誉称号背后最柔软的内核。
平凡里的坚守
如今的曾旭,依然保持着“最早到校、最晚离校”的习惯。作为年级组长,他把年轻教师的教案本批注得密密麻麻;作为语文骨干,他的公开课永远坐满旁听的老师;就连退休教师都说:“曾旭身上有股劲,像老黄牛,更像开荒牛。”
办公室的书架上,省市级获奖论文整齐排列,"教育教学先进个人""骨干教师"的奖状叠了厚厚一沓,但最显眼的,是桌角那张泛黄的照片——2000年刚参加工作的他,站在邓家铺中心小学的土操场前,笑得一脸青涩。二十五年过去,青丝染了霜,可眼里的光,和照片上一模一样。
暮色渐浓时,他锁好办公室的门,走廊里传来孩子们的道别声。他笑着挥手,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这双手,握过粉笔,牵过小手,翻过课本,也托举过无数梦想。在教育这条路上,他从未想过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只愿做一盏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而这盏灯,二十五年如一日,亮得踏实,暖得长久。(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