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第十二季云南支教团:匠韵叩心 植根远山
发布时间:2025-07-17 15:40: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为投身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厚植文化自信与乡土情怀,2025年7月,淮阴工学院“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第十二季云南支教团深入云南大理鹤庆县,开展了一场主题为“触摸文化根脉,传承匠心精神”的白族非遗“面对面”研学活动。青年学子先后探访了瓦猫非遗传承基地、白族刺绣工坊、新华村银器博物馆、手工棉纸作坊,在稻田埂上聆听“田埂调”,走进染香院体验白族扎染技艺,通过亲手触摸、亲耳聆听、亲手制作的沉浸式体验,青年学子们深刻感悟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深厚底蕴与鲜活生命力,增强文化自信。
凝思陶韵:瓦猫静默承祈心
研学首站,支教团走进鹤庆瓦猫非遗传承基地。院落内,姿态各异的青灰色瓦猫坯子静默伫立,凝聚匠人巧思。传承人郜师傅详解瓦猫作为屋顶“守护神”驱邪纳福的文化寓意与造型讲究。成员们亲手触摸瓦猫的温度,聆听其承载古今百姓对美好生活殷切期望的故事,深刻体悟到这项技艺所蕴含的深厚民俗信仰与文化守护价值,在静默陶韵中守护祈愿之心。
亲穿针韵:绣线千匝证恒心
研学第二站,团队步入白族刺绣工坊。年逾古稀的绣娘杨奶奶展示“盘金绣”绝技,讲解一件披肩需耗时三月的精工细作。在杨奶奶指导下,成员们尝试刺绣,虽针脚稚嫩,但最终初现的几何纹样令人兴奋。指尖穿梭的丝线传递着温度,成员们亲历千针万线的往复,亲身体验了“慢工出细活”的坚守,领悟到非遗传承的真谛在于一针一线的坚持与代代薪火相传的恒心。
观摩银韵:千年辉光映匠心
研学第三站,支教团探访新华村银器博物馆。馆内陈列跨越古今的银器精品,宛如一部立体的白族银艺史诗。成员们屏息欣赏繁复纹饰与温润光泽,聆听解说员详述不同时期银器的风格流变、工艺技法及其承载的吉祥图腾与文化密码。静穆氛围与精妙展品,让成员们沉浸于千年银器辉光之韵,映照世代匠人精益求精的纯粹匠心。
淘漉纸韵:木浆素白悟本心
研学第四站,团队深入非遗手工棉纸作坊。在氤氲着植物清香的工坊内,成员们见证了构树皮经浸泡、蒸煮、捣浆、抄纸、晾晒等繁复工序蜕变为柔韧棉纸的神奇过程。在亲手体验印纸环节,为素纸赋予独特纹样,感受“时间与自然馈赠”的深意。通过亲历古法造纸,成员们惊叹于匠人巧思,更于木浆成纸的自然韵律中,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本心。
静聆埂韵:稻浪和声聆本心
暮色时分,团队驻足稻田埂。传承人李爷爷怀抱三弦,用白族方言唱起原生态“田埂调”。歌声随稻浪起伏,吟咏农耕日常,质朴动人。“这歌是田埂上‘长’出来的。”成员们虽不解方言,却在旋律中感受到与喧嚣都市截然不同的“自然频率”,轻声应和。夕阳下,那未经雕琢的歌声让成员们读懂农人对土地的深情眷恋与生活的质朴热爱,体味到热爱生活的质朴本心。
沉浸染韵:蓝白交织淬匠心
第六站,支教团走进染香院,沉浸式学习白族扎染。在传承人讲解下,了解白族扎染技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寓意与工艺智慧。在近距离观赏精美扎染成品后,成员们在指导下尝试扎结、捆绑、浸染。当亲手构思的蓝白图案最终显现,成就感与敬意在成员们心中油然而生。这一过程不仅是技艺学习,更是在蓝白染韵的奇妙交织中,完成了一次对专注、创新与传承责任的淳朴匠心。
此次白族非遗“面对面”研学活动,是一次文化根脉的寻访之旅,更是一次育人初心的深植之旅。在亲历六项白族非遗活动后,成员们深刻理解了瓦猫的民俗信仰、刺绣的恒心坚守、银器的匠心传承、棉纸的生态智慧、田埂调的生活本真、扎染的技艺淬炼。在陶土之祈、针线之恒、银辉之匠、木浆之本、稻埂之真、蓝白之淬中,淮工学子不仅汲取了民族文化的丰厚滋养,更认识到自身在文化传承链条中的责任。
未来,支教团将这份对匠心的敬畏、对乡土的热爱、对传承的担当,深深植入服务乡村教育、助力文化振兴的赤子初心之中,为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注入持久而深沉的内生动力。(安永康、李宗成、阚欣雨、李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