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5-07-18 09:54: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摘要:在当前职业教育领域中产教融合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产教融合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及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多所高职院校学生及相关企业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表明在高职学生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有一定表现,但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存在校企合作深度广度不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政策支持和保障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深化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政策支持和保障体系等提升策略,研究成果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方向,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而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产教融合能够将产业的实际需求融入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与岗位需求对接。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评估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存在差异,一部分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熟练操作专业设备和工具,而部分学生则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不熟练、缺乏创新思维等问题,不同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也有所不同,一些热门专业的学生由于实践机会较多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较高。
(二)职业素养状况不佳
在职业素养方面学生在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学习和实习任务,在团队合作中能够与同学协作完成工作,有些同学在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有的学生在与他人沟通时表达不够清晰,缺乏主动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三)就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低
各方面来看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一定的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生由于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就业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也有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整体而言产教融合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
校企合作在合作内容方面存在局限性,当前主要集中在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提供少量课程等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合作还不够深入。合作时间也相对较短,往往只是在学生毕业前进行短期的实习,无法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就结束,当前校企合作的稳定性较差,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
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较为突出,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无法跟上企业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有些学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存在差距,学校对企业岗位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的了解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
(三)政策支持和保障不完善
政策在产教融合中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但还存在不足。政府对产教融合的财政投入相对较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缺乏完善的质量评价和监督机制,对产教融合的实施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管,导致产教融合的质量参差不齐。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一)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比如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学校和企业可以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合作内容和方式,双方还可以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企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的关键。学校和企业可以成立联合人才培养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牵头企业协助及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组成,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要积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标准,根据调研分析制定科学合理适用于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制定过程要充分考虑企业技术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都符合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三)共建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出资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人员,实训基地可以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和工作流程进行建设和管理,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还可以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案例库等,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最新技术融入到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训水平。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选派骨干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要求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实际工作流程,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不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还能够为学生传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技巧,建立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提高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五)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政府在产教融合中应发挥重要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作用。政府可以加大对产教融合的财政投入,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校企合作项目、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返还,降低企业参与成本,政府邀请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制定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明确产教融合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六)质量评价和监督机制的建立
建立产教融合质量评价和监督机制是确保产教融合质量的重要保障。政府可以制定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标准,对校企合作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等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包括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就业质量、企业的满意度等方面。建立监督机制对产教融合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校企合作项目和学校,要进行整改和处罚确保产教融合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产教融合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以及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实施策略。产教融合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践,能够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市场适应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但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存在校企合作深度广度不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政策支持和保障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保障体系等策略实施,进一步提高产教融合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企业、高校、政府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为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黄永鑫,赣西科技职业学院,项目基金:2025年新余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5YGY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