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赴青阳三下乡:跨领域探寻县域产业转型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1 11:36: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2025年7月2日至7日,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赴青阳产业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开展为期6天的深度调研。这支由工科院校学子组成的团队,不仅带着“工业报国”的初心,融合文法学院的人文洞察与社会视角,走访了当地科工局及胜远电源、泫氏铸造、方兴实业等代表性企业,通过深度访谈、车间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探寻县域机电产业在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的实践路径与现实挑战。还跨领域调研桑蚕产业,通过多维度观察,解码县域产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路径。
科工局座谈:勾勒产业转型全景图
在科工局的座谈会上,青阳县科工局高荣华主任为团队系统梳理了当地机电产业的发展脉络。“青阳机电正经历静水深流的变革,既要看到机械臂舞动的效率提升,也要关注转型背后的真实困境。”高主任的话点明了调研方向。团队了解到青阳县已建立基础级、先进级、领先级、卓越级四级智能工厂培育体系,现有10余家企业获国家级、省级相关荣誉。
图为青阳县科工局高荣华主任向调研团队介绍产业发展现状。梁迪奕供图
车间走访:捕捉转型中的鲜活样本
在安徽胜远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机械臂精准完成电池装配工序,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的生产数据取代了传统台账。通过连铸连轧技术改造,该企业人均产能从50支提升至115支,印证了“压力变优势”的转型智慧。
安徽泫氏铸造的高炉车间里,热成像技术实时监控炉内温度,一改过去凭经验调整的传统模式。“现在铁水成分控制精度提高,单这一项每年省出不少返工成本。”负责人乔总指着屏幕上的温度曲线解释道。依托为安徽宝镁公司定制“还原罐”的技术优势,企业在镁基材料产业链中占据关键一环。
图为潘志刚经理为调研团队介绍智能化生产线。梁迪奕供图
安徽恒升铸业的车间则呈现另一番景象:近2000套模具整齐排列,诠释着“专精特新”的生存之道。“多品种、小批量的定制化路线,让我们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公司负责人王模亭坦言,虽暂难实现“黑灯车间”,但通过砂回收系统自动化改造,已迈出智能化步伐。
从方兴实业会“报警”的智慧阀门,到振宇汽车部件的AI视觉检测系统。从瑞泰汽车零部件的CNAS认证实验室,到广宇电子的纳米薄膜技术研发,不同企业的转型路径共同勾勒出县域制造业升级的多元图谱。
图为调研团队与安徽泫氏铸造负责人讨论设备改造细节。梁迪奕供图
跨领域观察拓思路:桑蚕产业照见转型共性
在种植基地,桑农们用智能化大棚调控温湿度,三方缫丝厂的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了传统手工缫丝。"桑蚕产业的'集约化'与机电产业的'智能化',本质都是效率革命。"团队成员邱乐在笔记中写道。这种跨领域调研,正是文法学院视角的独特体现,从桑蚕养殖的"小农户+合作社"模式,到机电企业的"龙头+配套"集群,团队发现县域产业转型的共性规律:无论是技术升级还是模式创新,都离不开人的适应与政策的协同。
图为调研团队在桑蚕一体化养殖大棚合影。梁迪奕供图
此次调研,团队已整理调研笔记3万余字、访谈录音20余小时,计划形成一份涵盖技术应用、人才培育、政策建议的产业分析报告,为池州机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正如青阳县科工局高主任所说:“这些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调研,更是外界看待县域产业的新视角,这本身就是一种赋能。”(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