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小风铃支教队开展特色盲盒课——徜徉在千变万化的课堂里
发布时间:2025-07-21 11:36: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7月8日至7月18日,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小风铃支教队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迎春镇中心小学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本次活动中,开设了一门独特的创新课程——盲盒课,本课程由小风铃支教队全体志愿者负责,在每天下午的第一节课,随机地为各班带去不同内容的课程,有创意的内容、新颖的想法都会被带上讲堂,以开盲盒的方式让小朋友体验多样课堂。
小小理财家上线!零花钱智慧课超有趣
零花钱怎么花才明智?植根于“财经底色”,志愿者杨月萍用一堂生动的理财课,教孩子们做钱包的小主人。从孩子们分享零花钱的来源与用途开始,在“模拟人生”游戏中,假设0-18岁只有100元,同学们要合理规划金钱的使用。在区分必需品与非必需品的过程中,三位同学上台挑战,在大家帮助下学会精简开支,最终顺利“通关”。志愿者还通过小故事,教大家分辨“需要”与“想要”,避开“冲动消费”。在最后的“模拟春游采购”环节里,孩子们组队讨论,列出的清单既实用又不失趣味,明显多了份理性。
志愿者杨月萍说:“希望他们能带着这些知识,让零花钱花得更有意义,对金钱的使用更有概念。”这堂理财课,孩子们在欢笑中学会了规划与取舍。愿每个孩子都能掌握理财“魔法”,让零花钱绽放更大价值!
图为志愿者杨月萍在介绍“超前消费”。周丹情供图
划破时空交错的间隙,掷出希望的种子
志愿者陈喆带来的飞镖课,也是孩子们期待的课程。初到支教点时,她发现孩子们对新鲜事物既向往又胆怯,于是选择用飞镖这项易上手的运动,打开他们的心扉。
图为学生在扔飞镖。杨雨菡供图
从手把手教握镖姿势,到为害羞的孩子单独示范,耐心像山间的暖阳。当第一个孩子投中靶心时,炸开的欢呼声,让她忽然懂了支教的意义,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唤醒勇气。孩子们会把画着飞镖的纸条塞进她手心,会在课后追着问“明天还能玩吗”,那些亮晶晶的眼睛里,藏着比靶心更珍贵的信任。“他们教会我的,远比我能给予的多。”志愿者陈喆说。飞镖划出的弧线,不仅连接着镖靶与指尖,更系着一份跨越山海的牵挂,让青春在陪伴里长出了最温暖的模样。
图为志愿者陈喆正在教同学扔飞镖。杨雨菡供图
绘游中国,用眼睛丈量山河
地理绘本课由志愿者周丹情主讲,她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讲述她与南京、上海、北京这三个城市的故事,结合国家的补贴政策,来普及学生们对时间、距离和金钱的概念,也激励他们努力读书。当地的学生们清楚的只是远处有许多城市,但本节课后,他们会知晓其间的距离有多远、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志愿者周丹情想带给大家的,是世界的宽阔浩远、是未来可期、是希望就在我们脚下,这堂课也许能唤起学生们内心最深处的一团小火苗,也可能带他们走向辽阔的天空。
图为志愿者周丹情在带同学看地理绘本。陈喆供图
手语绘心扉,请张开手和我交流
为了让小朋友对残障人士有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志愿者姜力慈带来了一节“带小朋友走进残障人士的世界”的盲盒课。她介绍了“什么是残障人士”、“残障人士包括哪些”以及“怎么正确与他们相处”,期间穿插了许多趣味小活动,深深地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
失去视觉是什么感觉?失去听觉是什么感觉?人们常因为无法与他们达成共鸣而产生误解。志愿者姜力慈通过小游戏来让同学们感受残障人士的困境,包括尝试在黑暗中走路,只通过唇语和打手势的形式交流等。与此同时,姜力慈还带大家学习了一些基础性的手语。通过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们对残障人士的理解和同理心,搭建同学们与残障人士之间的友好桥梁。
图为志愿者姜力慈在教学手语。周丹情供图
南京财经大学小风铃支教队用创意与用心开展盲盒课,将知识化作有趣的探索,让孩子们在欢笑中学习,在他们心中种下探索世界、完善自我的种子。愿这些小小的“盲盒”能量,能陪伴孩子们在未来的路上,勇敢去闯,尽情去爱,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周丹情、王艺博、谭瑾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