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沃土滋养青春之花

发布时间:2025-07-21 11:36: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年轻干部则是打通这一“公里”的生力军。因此,如何让这些青春力量在基层扎根结果,成为党员干部的“必答题”。

年轻干部在基层留得住、干得好,既需要奉献精神的引领,更离不开制度保障的托举、成长平台的搭建与人文关怀的滋养。

情怀是年轻干部投身基层的“初心火种”,但绝非支撑长远奋斗的“永动机”。初到基层的年轻人,往往怀揣着“为人民服务”的热忱,渴望在田间地头实现价值。然而,基层工作的复杂性远超想象:政策宣讲要面对方言壁垒,矛盾调解需应对人情纠葛,项目推进常遇资源瓶颈。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与相对艰苦的环境,会不断消磨最初的热忱。更现实的是,“晋升难、流动慢”的职业困境,让不少年轻人陷入“一眼望到头”的迷茫。仅靠“奉献”二字难以留住人心,必须正视年轻人对职业发展的合理期待。

制度保障是年轻干部扎根基层的“压舱石”,唯有系统化设计才能破解后顾之忧。职业发展通道的畅通与否,直接决定年轻人的“扎根意愿”。待遇保障的力度,则关系到年轻干部的“安心指数”。基层普遍存在“任务重、待遇薄”的反差。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更影响干事创业的“热情温度”。摒弃“唯报表论英雄”的机械考核,建立“群众口碑 +实绩实效 +潜力成长”的多元评价体系,让“白加黑”的付出能被看见,让“啃硬骨头”的担当能被认可,才能避免“做多错多、少做稳当”的消极心态。

成长赋能是年轻干部扛稳担子的“金刚钻”,既要压“担子”更要授方法。基层是锤炼能力的“大熔炉”,但需有科学方法。若只给任务不给指导,年轻干部可能在焦虑中败下阵来。多岗位历练能拓宽年轻干部的视野,能培养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办的复合型能力。当年轻人在实践中体会到“能力在增长、肩膀在变硬”,自然会对基层产生舍不得走的归属感。

人文关怀是年轻干部融入基层的“黏合剂”,用温情能消除异乡感。年轻干部多从城市走出,初到基层常面临“水土不服”:有的因子女入学难奔波于城乡之间,有的因婚恋问题被家人催促,有的在高压工作中陷入情绪内耗……破解这些“成长的烦恼”,需要组织的“暖心之举”。更重要的是营造包容氛围,允许“试错空间”,当年轻干部因经验不足犯错时,少些指责多些引导,让敢闯敢试的锐气不被挫伤。这种“被重视、被理解”的温暖,往往比物质奖励更能触动人心。

基层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让年轻干部扎根基层,不是“捆住手脚”的强制挽留,而是“搭建舞台”的双向奔赴。当制度保障筑牢底线,成长赋能打开空间,人文关怀焐热人心,再加上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年轻干部定能在基层沃土中扎深根、展枝芽,让青春之花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绚丽绽放,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高县融媒:陈小芳)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