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川农学子用智慧浇灌民族地区希望的田野
发布时间:2025-07-21 15:51: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七月如火,理想如炬。2025年暑假,由四川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及信息工程学院组成的彝乡润源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号召,携自主研发的水光蓄互补智慧农业滴灌系统方案和彝汉双语AI交互APP原型,分赴川西平原与大凉山腹地开展社会实践。这支平均年龄21岁的队伍,以“技术适配+文化共情”为双引擎,三个小队分别在庐山农场播撒科技火种、在彝寨山村架起数字桥梁、在线上全国调研智慧农业的实践现状,共同用青年智慧为新时代“天府粮仓”建设绘制多元图景。
智慧灌溉进芦山:技术推广播撒希望种子
滴灌智慧润良田,青春共话丰收梦。在雅安市芦山县开心农场,“开心智农”分队率先开展了智慧农业技术推广。团队成员向农场负责人系统介绍了水光蓄互补滴灌系统的设计原理,通过图文展示土壤墒情监测、智能灌溉控制等核心功能,并实地参观农场小番茄种植区,详细记录了作物生长环境数据。
图1开心智农队向负责人介绍团队系统
“这套系统太巴适了!”农场负责人在听完系统介绍后表示。该农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太阳辐射总量丰富,但受地形影响,年降水量仅800-1000mm,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季节性干旱问题突出。分队成员结合小番茄根系浅、需水精准的特点,提出了优化滴灌孔密度和灌溉周期的建议,对农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启迪至深。
双语AI连彝寨:文化交融共绘振兴蓝图
“日头出来暖洋洋,光伏板板发电忙;双语APP来帮忙,庄稼长得满山岗。”在雷波县黄琅镇马湖村的彝族聚居区,“绿语光能”分队深入这个传统村寨,在手机上为当地人展示彝汉双语APP原型,并积极开展入户调研。团队彝族成员用流利的彝语与当地人交流:“阿普,您看这个界面,用彝语说‘打开水泵’,就可以对灌溉系统进行远程操控了。”
图2绿语光能队向当地人展示双语APP
“啊锅!啊锅!(厉害)”当地人纷纷称赞道。在喜德县米市镇的高寒山区,分队同样开展了密集调研。针对两地彝族农户占比超90%的特点,团队重点测试了APP的彝语语音识别功能,收集了农业术语发音样本200余条,为后续深入研发奠定基础。
数据调研献良策:青年智慧助力农业升级
数据绘就新蓝图,青年智献三农策。“从四川盆地到华北平原,智慧农业的推广呈现‘东快西慢、点强面弱’的特点。”在团队线上总结会上,“云耕中国”分队队员展示着全国智慧农业热力图。该分队依托28名成员的家乡网络,覆盖12省开展调研,收集问卷236份,首次建立“语言障碍指数”模型,发现民族地区语言适配度每提升10%,技术采纳率平均增加15%。
基于调研数据,团队提出“轻量化、普惠化、无文字化”推广路径,致力于让更多人看到科技赋能民族地区的可能性。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说:“我们要用数据说话,用行动证明,智慧农业不仅要‘高大上’,更要‘接地气’。”
图3云耕中国队线上部分调查结果及数据处理
此次实践活动累计开展科普宣讲6场,培训农户120余人,形成调研报告3份。团队研发的系统方案已在民族地区达成节水35%、省电50%的预期效益,探索出了一条“技术+文化”双轮驱动的乡村振兴路径。
“我们带去的不仅是技术方案,更是青年人的赤诚——在芦山的农场里学会弯腰倾听,在彝寨的田埂边懂得文化共情,这种扎根大地的成长,比任何奖状都珍贵。”队长在总结会上的发言,同时也道出了全体成员的心声。未来,团队将在技术上优化彝汉双语APP的语音识别准确率,在区域上建立“1+N”的示范体系、拓宽系统应用的宽度和广度。七月的阳光正洒满希望的田野,川农学子用脚步丈量广袤的大地,用智慧点亮丰收,在服务“天府粮仓”建设的征程中,书写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刘苏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