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育桃李,廿二春秋铸师魂——记邵阳市隆回县第二中学教师彭俊军

发布时间:2025-07-21 16:07: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邵阳市隆回县教育战线上,有这样一位教师:他扎根三尺讲台二十二载,从乡村中学到省级示范性高中,用脚步丈量教育热土;他一直以班主任的身份陪伴着孩子们成长,将一间间教室变成青春绽放的舞台;他先后多次获得校级表彰和县级荣誉,更以创新教学引领学生叩开科学之门——他就是邵阳市隆回县第二中学地理教师彭俊军。

深耕教学一线,书写教育人生

2003年9月,刚踏上教育岗位的彭俊军老师选择在碧山中学开启班主任生涯。面对乡村中学简陋的条件,他自费购置地理教具,带领学生用沙盘模拟地形,让课本上的"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变化"展现在眼前。两年后调入隆回县第十二中学,他创新开展"地理情境教学",将课堂搬到六都寨的田野间,指导学生通过观测作物生长理解气候带分布,魏源湖畔米珠峰下都有他和学生研学的身影,该模式曾被县教研室列为典型案例推广。

2009年,彭俊军老师进入万和实验学校,开启教学生涯的黄金期。他撰写的教案连续五年获县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的教学课件多次获县一等奖。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坚持每学期为学生手写教案,泛黄的教案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对每个知识点的深度思考。2020年调入隆回二中后,他迅速适应省级示范校的教学要求,兢兢业业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之余,还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参与的《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施研究》这一省级课题在2024年结题时被鉴定为“优秀”。

以德润心,做青春引路人

在彭俊军老师的班主任手册里,写着这样一段话:"教育是点燃火焰,而非填满容器。"他所创的"成长档案袋"制度,记录着每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点滴进步;他设立的"班主任信箱",累计收到学生来信237封,其中42封成为班级主题班会的讨论素材。2014年,他所带的86班以零违纪记录、100%的志愿服务参与率获评"隆回县文明班级",这个以农村留守学生为主组成的班级,在毕业时创造了全校文科最高的重点大学录取率。

面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波动,彭俊军老师通过网络研修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创建"心灵驿站"谈话室。2017年,他通过连续三个月的谈心与家访,帮助沉迷网络的留守学生小尹重返课堂,该生次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同年,彭俊军老师也被隆回县教育局授予“优秀教师”称号。这样的故事在他22年的班主任生涯中不断上演,多次获评"十佳班主任"的荣誉背后,是几十本谈心记录、千百次家访和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

教研相长,探索教育新境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彭俊军老师坚持教研并重。他撰写的《新时代高中德育的创新路径探究》、《主题情境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施与评价研究》等论文先后在专业期刊上发表。2020年被评为县级地理骨干教师后,他牵头组建校青年教师成长营,通过"同课异构""微课题研究"等方式,培养出2名县级教学能手。

科技创新领域更是他的探索热土。从指导学生制作《隆回县传统民居分布图》,到带领团队研发"校园气象观测站",从指导“小巷路口防止车撞人事故预警装置”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再到2025年《电子无杆跳高》斩获省赛二等奖,他始终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就像一盏明亮的灯,照亮学生在创新大道上一路前行。正如学生小肖在获奖感言中所说:"是彭老师让我们明白,知识不仅是装在脑海里,更要发挥出力量。"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

从碧山中学的青涩教师到隆回二中的老把式,彭俊军老师用22年时光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2017年至2023年“年度考核”连续七年获县嘉奖。他的书柜中,18本荣誉证书与9封学生手写感谢信并排陈列;他的手机里,保存着200余条毕业生发来的节日祝福。当被问及教育秘诀时,他微笑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需要的是耐心与等待。孩子们的成功是我最大的快乐!"

如今,这位年过不惑的教育者依然保持着三个习惯:每天最早进教室,每周与三位学生深度交流,每月写一篇教育专记。在隆回二中厚德楼的走廊上,经常能看到他与学生并肩讨论的身影,阳光穿过银杏叶在他藏蓝色的衣服上投下斑驳光影,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成长的教育故事。(刘述雄)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