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文化的力量——辛集乡村文化服务的转型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5-07-22 11:46: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一、破局之路:辛集传统乡村文化服务的瓶颈与突破

(一)设施与资源的曾经困境:从“短板制约”到“全域激活”

曾几何时,辛集乡村文化服务也面临着设施简陋、资源分散的难题。早期乡村文化活动中,非遗展演缺场地、传统技艺传习缺设备的情况屡见不鲜——农民画创作者在自家小院创作,基层文化活动依赖村委会办公室或闲置仓库开展,专业音响、灯光等设备更是“稀罕物”。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同样突出,专业文艺团体下乡多集中于重大节庆,日常乡村文化供给依赖村两委自发组织,非遗传承一度面临“老艺人想教没人学,年轻人想学没门路”的困境。

(二)内容与形式的转型:从“单向输出”到“全民参与”

过去,辛集乡村文化服务也存在“送文化”与“接文化”脱节的问题。外来演出团队带来的节目多聚焦城市生活,与村民的农耕记忆、非遗情怀关联度低,导致“演者卖力,观者寥寥”。春节期间的传统歌舞表演形式多年不变,年轻群体参与度持续走低。而如今,这一局面已通过草根文化的创新实践彻底扭转——群众从“台下看客”变成“台上主角”,文化内容从“外来输入”转为“本土创造”,形成了具有辛集特色的“自下而上”文化活力生成模式。

二、草根文化的创新实践:从“本土热闹”到“全域共鸣”

(一)“体育+文旅”:以赛事为桥,连起乡土与时代

辛集的“麦田健康跑”堪称“体育搭台、文旅唱戏”的典范,这一融合了农耕文化与现代运动的草根赛事,将金色麦田变成文化展演的大舞台。近400名跑步爱好者穿行于麦浪间,赛道旁设置的非遗文创展销区(含皮贴画、酥糖制作体验)、农耕研学点(含现代农业技术展示),让一场普通的跑步活动成为“体育+农业+非遗+研学”的综合体。参与者在奔跑中感受乡土气息,在体验中触摸文化根脉,网友戏称“跑的是麦浪,品的是辛集”。类似的创新还体现在各类赛事的“文化赋能”中。河北省“和美乡村”乒乓球团体赛(辛集站)不仅有激烈比拼,更融入农民画现场创作、皮贴画DIY等互动环节,赛场周边的“非遗美食角”还让炒奶果、砂锅羊肉串成了“观赛标配”。这些赛事打破了“体育只竞技”的单一属性,让草根赛事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实现了“赛事热度”向“文化温度”的转化。

(二)“传统+时尚”:让非遗活在当下,潮在乡村

辛集农民画这一乡土艺术,同样在舞台上绽放出跨界之美。辛集市职教中心打造的特色舞蹈《日子》,堪称“画笔与舞步”的创意对话——编导以农民画中饱满的田野色块、丰收图景为灵感原点,让舞者的肢体化作“流动的画笔”,麦浪起伏的队形再现画作里的金色原野,挥舞谷穗的动作呼应画中农民的喜悦神情,舞台上的农民画则成为连接静态艺术与动态美学的纽带。这场由师生共同演绎的草根舞蹈,既让农民画从纸面“走”到台前,又让舞蹈艺术扎根乡土,在舞台光影中完成了传统美术与现代舞美的诗意融合。

三、多方协作的支撑体系:为辛集草根文化“搭台赋能”

(一)政府引导:从“给资源”到“建生态”

政府秉持“文化惠民不是简单送服务,而是培育自生力”的理念,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源整合,为草根文化生长“培土施肥”。在资金支持上,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给予专项补贴,为技艺传承注入经济保障;在场地保障上,统筹公园、景区、商业街区等公共空间打造“文化共享舞台”,如新春灯会期间,以皮革城广场、润泽湖公园为核心阵地,联动“新春有戏・皮都大舞台”“乡村大舞台”等特色单元,吸引民间草根团队广泛参与,24天内累计接待群众100余万人次,让公共空间成为草根文化的展示窗口;在平台搭建上,将农民画、皮贴画等非遗元素融入城市IP建设,依托“辛集发布”“辛集文旅”等官方平台及微信朋友圈,常态化推送“农民画早安祝福海报”,让乡土艺术随每日问候走进大众生活;在事业单位招聘考点、酒店等公共场景设置文旅展示区,集中呈现非遗文创产品与文化特色。通过立体化传播模式,推动草根文化突破地域边界,走进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二)社会协同:从“单力支撑”到“多元共振”

辛集草根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媒体层面,新春灯会通过央视新闻频道、自媒体大V传播,全网1.3亿次的传播量让打铁花、农民画从“村头事”变成“网红景”;社群层面,村民自发组建“非遗传习小组”“乡村文艺队”,天宫营乡的农民画爱好者每周在文化站集中创作,公木纪念馆的红色故事宣讲队由退休职工、返乡青年、小学生志愿者组成,实现了“专业力量+草根智慧”的有机融合。

从麦田里的健康跑到舞台上的非遗创新,从新春灯会的全民狂欢到农民画的跨界出圈,辛集草根文化的实践证明:当传统与现代对话、体育与文化共生、政府与社会协同,乡村文化服务便能突破瓶颈,从“输血式供给”走向“造血式振兴”,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与受益者。(邢宝菲)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