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三线记忆叩青春 数字青年续荣光
发布时间:2025-07-23 11:16: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为传承红色基因,近日,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红小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赴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建峰社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走访了参与816工程建设的退伍老兵尹茂义、李长澍、陈道文3位同志,通过聆听奋斗故事、研读历史笔记、交流心得体会,深刻感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在建峰社区活动中心,86岁的尹茂义老人向实践团成员展示了泛黄的施工笔记和褪色的荣誉证书。“当年没有重型机械,我们靠肩挑背扛把物资运进山洞。冬天手脚冻裂,夏天汗如雨下,但没人喊苦!”老人回忆道,816工程是数万建设者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地下长城”,笔记本上“宁可汗水漂起船,不让工期误一天”的誓言,至今仍让他心潮澎湃。
团队成员围坐在老兵身旁,认真翻阅这些珍贵的史料。笔记中工整记录着每日施工进度、技术难题和思想感悟,字里行间透露着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豪情。团队成员莫丹感慨:“这些手写笔记比教科书更震撼,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人的信仰与担当。”
“什么是三线精神?就是党指到哪儿,我们就打到哪儿!”老兵李长澍的讲述掷地有声。他提到,当年建设者们住草棚、喝溪水,却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下创造了世界奇迹。
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特长,用数学模型分析了816工程的战略意义,并围绕“新时代如何传承三线精神”与老兵展开讨论。实践团成员表示:“老兵们用行动诠释了‘国之大者’,我们要把这种精神转化为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动力。”
此次活动实践团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整理形成2万余字的老兵口述史档案,留存近4个小时的珍贵音视频资料,真实记录了三线建设者的奋斗历程。
学院分团委书记邢月军说:“将思政课堂搬到历史现场,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团队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通过主题宣讲、史料数字化等方式,推动三线精神进校园、进社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816工程既是国防建设的丰碑,更是精神传承的灯塔。通过此次活动,“红小数”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血脉的使命。
未来,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将持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模式,引导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芒。(重庆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