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转型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23 11:16: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心理学通过重构心理教育的价值取向,为破解传统问题导向模式的局限提供了新路径。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框架,结合实证研究与教育实践,系统探讨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逻辑,提出构建“优势培育-积极干预-生态建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照。

一、引言:从问题修复到积极发展的范式转型

(一)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加快,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呈现新特征。《2023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19.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学业压力(41.2%)、人际关系(32.7%)和未来焦虑(28.9%)构成主要压力源。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诊断-障碍干预”为核心,形成“病理化”思维定式,难以有效应对发展性心理需求。积极心理学的兴起(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促使教育者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从修复心理缺陷转向培育心理优势,从关注“疾病预防”转向促进“潜能开发”。

(二)研究目的与理论价值

本研究旨在构建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框架,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积极心理学如何重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二是其核心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哪些转化路径?三是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积极教育模式?研究既丰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应用理论,也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二、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及其教育转化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核

积极心理学聚焦人类的积极品质与正向功能,形成三大理论支柱:

1.积极特质理论(Peterson & Seligman, 2004):提出24项普遍人性优势(如创造力、勇气、希望等),强调个体通过优势识别与运用实现自我超越。

2.心理资本理论(Luthans, 2002):构建包含希望(Hope)、效能(Efficacy)、韧性(Resilience)、乐观(Optimism)的PER理论模型,证明心理资本可通过干预措施有效提升。

3. PERMA幸福理论(Seligman, 2011):提出幸福人生的五要素——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成就(Accomplishment),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多维目标导向。

(二)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突破

这种范式转型要求教育者从“心理医生”转向“成长教练”,从关注“少数问题学生”转向服务“全体学生发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发展性与全员性目标。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体系重构:从知识传递到体验建构

1.立体化课程设计——构建“基础理论-实践训练-应用拓展”三级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开设《积极心理学导论》,系统讲解优势理论、正念训练、感恩干预等核心内容;

实践课程:设计“优势发现工作坊”“积极情绪培育训练”“抗逆力提升工作坊”等体验式模块,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正念冥想等技术(图1),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建构积极认知;

拓展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开发特色课程,如针对工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针对文科生的“意义感建构”,实现积极心理品质与专业能力的协同发展。

2.教学方法创新——引入"沉浸式教学法",通过:

叙事干预:让学生撰写“优势故事”,挖掘成长历程中的积极事件,强化自我效能感;

感恩练习:布置“每日感恩日记”,通过持续记录提升积极情绪体验(Emmons & McCullough, 2003);

心流活动设计:根据Csikszentmihalyi(1990)的心流理论,设置具有挑战性与技能匹配的课堂任务,如小组创意项目、即兴演讲等,提升学生的投入度与成就感。

(二)实践活动体系:从单向输出到互动生成

1.校园文化浸润——打造"积极心理文化节",设计系列主题活动:

“优势博览会”:学生通过海报、演讲、短视频等形式展示个人优势,形成群体积极特质的可视化传播;

“感恩传递行动”:开展“写给重要他人的一封信”“校园服务志愿者体验”等活动,强化人际关系与意义感;

“抗逆力挑战赛”:设置团队协作任务(如定向越野、创意解困比赛),在克服困难中培养韧性与希望感。

2.网络空间赋能——开发"积极心理云平台",整合:

智能测评:运用优势问卷(VIA-IS)、心理资本量表(PCQ-24)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优势分析报告;

微课程资源:制作5-10分钟的“积极心理小贴士”视频,内容涵盖压力管理、睡眠改善、专注力提升等实用技巧;

互动社区:搭建“积极能量墙”“成长互助小组”,鼓励学生分享成功经验,形成同辈支持网络。

(三)心理咨询升级:从问题干预到优势赋能

1.积极取向的个体咨询——在咨询中运用“优势中心疗法”,具体步骤包括:

优势识别:通过“优势清单”“成功事件回溯”帮助来访者发现自身潜在优势;

目标重构:将咨询目标从“消除症状”转化为“优势运用”,例如引导社交焦虑学生通过发挥“真诚”“同理心”优势改善人际关系;

希望建构:运用“未来场景想象法”,帮助学生描绘基于自身优势的理想生活图景,增强行动动力。

2.发展导向的团体辅导——设计“积极成长团体”,包含四个阶段:

联结阶段:通过“优势速配”“积极反馈圈”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氛围;

探索阶段:运用“生涯彩虹图”“优势雷达图”帮助成员明确发展方向;

实践阶段:开展“目标拆解训练”“逆境应对模拟”等任务,提升心理资本;

整合阶段:通过“成长庆典”“未来承诺书”强化积极改变,促进团体动力向现实生活迁移。

(四)师资能力建设:从知识传授到积极榜样

1.双维度培训体系——构建“理论素养+实践技能”培训框架:

理论模块:系统学习积极心理学经典理论、测评工具与干预技术;

实践模块:开展教师正念工作坊、优势觉察训练、积极沟通技巧培训,要求教师每年完成至少20小时的积极心理体验活动。

2.教育者自我关怀——建立“教师心理支持计划”,通过:

定期团体督导:运用积极心理学技术进行教学反思,分享育人过程中的积极案例;

自我优势管理:引导教师识别自身教育优势(如亲和力、创造力、洞察力),在教学中形成个性化积极教育风格;

心理能量补给:开设教师专属的正念冥想、运动减压、艺术疗愈等活动,确保教育者自身的心理资本储备。

四、实证检验与效果评估

(一)研究设计

采用准实验设计,选取河北工程大学2022级316名学生作为实验组(接受积极心理学干预),匹配30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接受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周期为一学年。评估工具包括:

心理资本量表(PCQ-24,Luthans et al., 2007)

优势问卷(VIA-IS,Peterson & Seligman, 2004)

心理幸福感量表(Ryff, 1989)

学业投入量表(Schaufeli et al., 2002)

(二)主要发现

1.心理资本显著提升:实验组在希望(t=4.21, p<0.01)、效能(t=3.89, p<0.01)、韧性(t=3.56, p<0.01)、乐观(t=3.12, p<0.01)四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优势运用能力增强:实验组学生在“优势识别准确性”“日常优势运用频率”等主观报告指标上提升37.6%,显著高于对照组(12.3%)。

3.心理幸福感与学业投入改善:实验组在生活意义感(t=2.89, p<0.05)、人际关系满意度(t=2.56, p<0.05)、学业专注度(t=2.31, p<0.05)等方面均表现出更积极的变化。

(三)典型案例

医学院学生王某,入学后因学业竞争压力产生焦虑情绪,自我评价较低。在参与“优势发现工作坊”后,识别出自身“同理心”“观察力”优势,主动加入校园义诊团队,在服务中获得价值感。后续通过“抗逆力训练”,学会将学业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学期末绩点从2.7提升至3.6,心理测评显示其希望感得分提升42%。

五、挑战与展望

(一)本土化应用的挑战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西方文化语境,其理论中的个人主义倾向(如自我实现、个体优势)需与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如人际和谐、社会担当)相结合。未来研究应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品质指标,如“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构建符合本土心理特点的评估体系与干预方案。

(二)长效机制的构建

当前实践多为阶段性干预,缺乏持续追踪与动态调整。建议建立“筛查-干预-巩固-发展”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心理发展轨迹进行实时监测,结合个体优势特征提供个性化支持方案。

(三)跨学科整合的深化

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的交叉融合潜力巨大。例如,结合脑科学研究揭示积极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或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优化校园积极心理生态的建构策略,这些跨学科研究将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结语

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不仅是方法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当心理健康教育从“关注阴影”转向“聚焦光芒”,从“修复破损”转向“培育茁壮”,才能真正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赋能增值。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技术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全过程,助力培养具有坚韧心灵、蓬勃生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龚继峰,河北工程大学 056038)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