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作舟、实干作桨,摆渡民生幸福彼岸
发布时间:2025-07-24 11:22:4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生工作关乎群众冷暖,连着民心向背,是检验干部初心使命的“试金石”。近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保障民生的系列举措,为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画出“路线图”、明确“任务书”。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初心为舟、实干为桨,在民生领域破浪前行,将政策利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的幸福,在新时代民生画卷上写下“枝叶总关情”的温暖注脚。
以初心为“导航仪”,在察实情中把准民生脉搏。民生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群众的真实需求。脱离实际“拍脑袋”决策,再完美的政策也会沦为“空中楼阁”。党员干部要当好民生需求“侦察兵”,让初心成为洞察民情的“显微镜”,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中找准问题靶心。要“沉下去”听真话,少坐办公室“安乐椅”,多坐农家院“小板凳”,在田埂地头“家常话”里找痛点,在社区广场“吐槽声”里寻堵点,用“铁脚板”踏遍辖区角落,把“群众想什么、急什么、缺什么”记在本上、刻在心里。要“联起来”汇民智,畅通“民情直通车”,让政务服务热线成为“24小时不打烊”的民意窗口,对群众诉求实行“清单式管理、销号制落实”,确保“呼声有回应、诉求有着落”。唯有把准民生脉搏,才能让政策更接地气,让每一分民生投入都用在“刀刃上”。
以实干为“攻坚锤”,在办实事中破解民生难题。民生问题,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群众“幸福指数”,藏在菜市场菜价里、老旧小区电梯里、校门口安全护栏里。党员干部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实民生项目,把“纸面承诺”变成“实景图画”,让群众从具体事中感受变化、收获幸福。要聚焦“一老一小”,把社区养老食堂办得有温度,让独居老人吃上热乎饭,把普惠托育点建到家门口,帮双职工家庭解“带娃难”。要紧盯“急难愁盼”,给雨季积水小巷装排水泵,让居民不再“看海”。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腿脚不便老人轻松下楼。要破解“堵点痛点”,优化政务服务流程,让“最多跑一次”覆盖更多事项。民生工作没有“小事”,唯有以“实打实”行动破解“老大难”,才能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
以情怀为“粘合剂”,在暖民心中传递民生温度。民生工作既要“做实事”,更要“有温度”。一句暖心话语、一个及时回应、一次耐心解释,往往比物质帮扶更能拉近距离。党员干部要带着感情做民生,让“初心”不仅体现在政策里,更流露在眼神、话语和行动中,让群众感受“被重视、被牵挂”。对办事群众多一句“您别急,我来帮您看”,对困难家庭常问“最近还有啥难处”;对政策疑问耐心讲“这样做是为大家方便”。要把群众当“家人”,把民生事当“家事”,在政策执行中多些“换位思考”:为老年人保留线下窗口,为务工人员开通异地办事绿色通道,让刚性政策充满柔性关怀,让民生工作从“完成任务”升华为“情感共鸣”,让幸福滋味在群众心中久久回荡。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实的政绩。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回应民需,用真情温暖民心,才能让民生画卷更动人,让幸福答卷更厚重,在新时代续写“人民至上”的崭新篇章。(官渡区六甲街道:张卫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