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藏珍果,文脉续新章——荆州乡山核桃里的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4 11:22:0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2025年7月8日,安徽农业大学“田畴链语・包罗万绩徽韵行”暑期三下乡团队循着果香而来,深入山间农户、田间地头与乡村餐馆,探访这颗“山珍”从百年古树到市场餐桌的全链条密码。七月的绩溪县荆州乡,天目山脉的绿意漫过层层梯田,沉甸甸的山核桃树长满山头。从祖辈传承的种植智慧到年轻一代的文旅探索,从传统加工的烟火气到电商流通的新路径,调研团队用脚步丈量乡土,以专业视角解码山核桃产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联结,记录下一幅“绿水青山孕珍果,农文旅融合促振兴”的生动画卷。

【百年树种承古韵,天目沃土育珍果】

荆州乡的山核桃树,是穿越时光的绿色遗产。从清朝之前延续至今的种植史,让数百棵老树在天目山脉扎根生长;年年挂果的习性,让这份传承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当地坚守传统种植法,凭农家肥与祖辈技艺培育,因树势不同亩产差异大,采摘需四五人耗时半月以上,为节约成本减少人工费,多由农户自家完成。当地农户多采用放养模式,虽少施化肥,却因天目山独特的土壤与气候占据先天优势——黑土滋养、干湿得宜,连外乡难以结果的树种,在此也能茁壮成林。祖辈相传的种植智慧,无需繁复技巧,却让山核桃成为家家户户赖以为生的“摇钱树”,30公斤装的沙皮袋里,装着的不仅是果实,更是一方水土与世代匠心的约定。

【古法新途拓销路,青黄不接隐忧生】

从山间采摘到端上餐桌,山核桃的旅程藏着乡土智慧与市场逻辑。先煮后烘的古法加工,搭配设计精美的包装,让这份山货有了走向全国的底气;订单式生产与小货车运输,让“九月采摘、半年周转”的节奏井然有序,生核桃135元/斤的价格更显其珍贵。然而,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的“采摘断层”,成为隐在丰收背后的难题。虽目前供需两旺、销路不愁,且加工厂的多元口味炒制赋予产品更多可能,但如何让年轻一代接过祖辈的山核桃树,仍是荆州乡需要思考的传承命题。

【山间核桃结硕果,农产富民显担当】

《山里人》饭店的老板娘张媛媛,不仅是乡土滋味的守护者,更是山核桃经济的参与者。自家3000斤年产量的山核桃,或直接外销,或经水煮、榨油等简易加工留作自食,多余则送往加工厂,形成“自产自销+代加工”的双轨模式。维护成本聚焦于防虫、除草等精细化管理,气候与病虫害成为影响产量的关键,祖祖辈辈传承的种植智慧,让这片山场的核桃树成为家庭收入的稳定来源。尽管暂未打造专属品牌,也未将山核桃融入菜品,但“水子”(带壳鲜果)的流通与加工,已悄然串联起农户与市场的纽带,成为荆州乡经济生态中鲜活的一环。

【文旅东风催新象,青年归巢谱新篇】

99年出生的老板娘,从大城市回归家乡,既因家庭牵绊,更被荆州乡蓬勃的农文旅发展吸引。依托皖浙天路的区位优势,她经营的饭店与民宿,成为乡野风光里的温馨驿站。当地“白露开竿节”用机械化采收替代传统竹竿敲打,抖音与公众号的宣传让山核桃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政府的扶持更让乡村振兴的底气愈发深厚。从朋友圈销售山核桃到参与文旅经营,年轻一代正以新思维激活乡土资源,让山核桃的醇香与乡村的活力在山水间共酿新篇。

从百年古树的年轮里读懂传承,从年轻归乡人的眼眸中看见未来。安徽农业大学调研团队的荆州乡之行,不仅梳理出了山核桃产业的现状与潜力,更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脉搏——它藏在农户晾晒核桃的竹匾里,浸在“白露开竿节”的民俗中,也写在返乡青年用新思维激活乡土的实践里。这份调研成果,终将化作助力产业升级的星火,让山核桃的醇香飘向更远的市场,让荆州乡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在农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续写更多“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故事。(董天燚、齐天同、王宁静)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