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24 11:22:0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中国新质生产力目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在各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旅产业是经济增长极、文化传播载体与民生福祉纽带。新质生产力与文旅产业高度融合,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潜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数字技术重构文旅场景,推动产业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交互转型;另一方面,其驱动文旅业态跨界融合,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需求、催生元宇宙文旅等新业态。同时,优化治理效率,形成技术赋能、业态创新与治理升级的协同发展格局,重塑产业价值逻辑。但可能消解文化本真,引发技术依赖、数据安全风险及区域发展失衡。
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生产力跃迁与发展范式转型的内在逻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本文从文旅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新质生产力对文旅产业的影响两个维度,剖析新质生产力对文旅产业赋能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文旅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消费市场转型
文旅产业消费市场正在转型。文旅消费正从“广谱观光”向“深度体验”跃迁,定制化服务与非遗体验类产品需求弹性显著提升,暑期定制游订单倍增印证了需求侧的精细化分化趋势。但客群构成中亲子与学生群体占比超80%,这种结构性集中使得市场对季节性波动与政策调整高度敏感,暴露出消费生态抗风险韧性的短板,亟需通过多元客培育破解结构性依赖。
(二)技术融合双重性显现
文旅产业技术融合双重性显现。数字孪生、AR等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如敦煌数字藏经洞实现洞窟全景复刻),与大数据驱动的消费需求动态匹配机制,共同推动文旅产业场域向“虚实共生”形态深度演进。这种技术赋能既拓展了体验维度,又提升了供给精准度。但技术渗透存在显著层级差异,头部景区已构建成熟数字生态,而中小景区受资金、人才制约仍停留在基础信息化阶段,导致产业数字化转型呈现非均衡性。同时,部分项目为追求技术炫技而弱化文化内核。如过度依赖虚拟场景复刻历史现场,反而稀释了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与独特性,亟需建立“技术适配度”与“文化保留度”的平衡评估体系。
(三)产业融合的梯度化特征
根据《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显示,“文旅+科技”和“文旅+体育”等跨界融合催生元宇宙景区、赛事旅游等新业态,159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示范效应加速了城乡要素重组。不过,多数融合仍处于浅层要素嫁接阶段,如“文旅+农业”领域普遍存在产品同质化问题,产业链深度整合与价值重构的突破尚显不足。
(四)供给侧的品质分化现象
文旅产业供给侧的品质呈现分化现象。非遗工坊通过技艺活态传承、“一票游多日”借助服务流程重构,显著提升了文旅服务供给的体验价值。基础设施升级与监管体系数字化转型,为品质升级筑牢基础支撑。优质供给仍呈现核心城市集聚特征,县域及偏远地区因资源禀赋差异形成服务短板,空间上的品质落差持续存在。部分景区宰客、虚假宣传等乱象,折射出市场治理在基层执行层面的局部失灵,需通过资源下沉与机制创新弥合发展裂隙。
(五)国际市场的拓展失衡
文旅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呈现拓展失衡现象。近年来免签政策扩容与文化体验产品创新推动入境游市场升温,外国游客空间分布向三四线城市下沉,折射出国际影响力的梯度扩散。但出境游恢复呈现区域与线路的不均衡性,文化输出载体的单一化及全球辨识度IP矩阵的缺失,制约了国际文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二、新质生产力对文旅产业的影响
(一)消费市场的重塑与拓展
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消费市场加速从“广谱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文旅企业能精准洞察消费者偏好,开发如定制化非遗体验游、主题研学游等产品,契合市场精细化需求。例如,在线旅游平台依据用户历史行程与搜索记录,为亲子客群定制包含科普讲座、手工制作的“文化亲子游”套餐,暑期订单同比增长30%,极大提升了游客消费满意度与忠诚度。同时,新质生产力拓宽了消费场景,线上虚拟文旅产品(如数字博物馆、线上实景演出)突破时空限制,满足了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段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线上文旅消费规模增长显著,有效缓解了线下产业停摆压力,优化了文旅消费的时空结构。
(二)技术融合的深化与变革
在文旅产业的技术融合进程中,新质生产力扮演着核心驱动角色。一方面,加速了数字孪生等技术在文旅场景的落地应用。以敦煌莫高窟为例,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洞窟文物全要素数字化复刻,游客既能实地参观,也可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沉浸式虚拟游览,解决了文物保护与游客接待量的矛盾。另一方面,推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在文旅产业供应链与服务链的渗透。大数据用于精准营销与需求预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区块链保障文旅产品溯源与交易安全,增强消费者信任。但中小景区因资金、人才匮乏,技术应用滞后,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红利存在分配不均问题,亟需政策扶持与技术下沉。
(三)产业融合的加速与升级
新质生产力催化文旅产业与多领域深度融合,拓展产业边界。在“文旅+科技”方面,催生元宇宙景区、数字演艺等新业态,如张家界基于5G与VR技术打造“元宇宙张家界”,游客可体验虚拟飞行穿越奇峰异石,丰富了旅游体验维度。在“文旅+体育”领域,马拉松、户外探险等赛事旅游蓬勃发展,带动赛事举办地文旅消费增长,实现体育赛事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然而,目前产业融合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深度的产业链整合与价值重构,新质生产力需进一步赋能,推动各产业要素深度交融,构建网状产业生态系统。
(四)供给侧的优化与创新
新质生产力促使文旅产业供给侧从产品到服务全面创新。产品端,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结合新技术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如故宫文创借助数字化设计开发系列网红产品,年销售额超10亿元,实现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服务端,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景区智能导览系统实时规划游览路线、智能客服快速响应游客咨询。但优质供给仍集中于发达地区与头部景区,县域及偏远地区因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难以承接新质生产力辐射,导致供给品质区域分化明显,亟待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五)国际市场的开拓与竞争力提升
新质生产力助力文旅产业在国际市场实现突破。技术创新使文化体验产品更具全球吸引力,如数字技术赋能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项目,通过线上平台输出海外,提升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同时,大数据精准分析国际游客需求,开发定制化旅游产品,吸引外国游客深入中国内陆与乡村地区旅游。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文旅产业仍面临品牌辨识度低、文化输出形式单一问题,新质生产力需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矩阵,丰富文化输出载体,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
新质生产力可从多维度赋能文旅产业升级。技术层面,数字孪生等技术落地景区。如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复刻平衡保护与体验,虽中小景区应用滞后,但技术红利逐步渗透。消费端方面,大数据驱动定制化服务,线上虚拟产品优化时空结构。产业融合上,催生元宇宙景区、赛事旅游等业态。比如张家界“元宇宙”项目丰富体验,需进一步突破浅层融合瓶颈。供给侧方面,故宫文创年销超10亿展现文化转化力,智能服务提升效率,但区域供给不均需解决。国际市场中,数字文化产品输出增强影响力,大数据助力精准获客,仍需强化品牌矩阵。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消费、融合等路径,有助于推动文旅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作者简介:万周燕,赣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