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乡寻踪・青春护绿:河海学子探秘盐城麋鹿保护区生态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5 16:29: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河海大学“麋乡生态梦”盐城湿地保护调研实践团走进盐城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保护调研实践活动,在与自然对话、与基层联动中感悟湿地生态价值,探寻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共生路径。

访管理处・探护麋初心

实践团首站来到盐城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交流。管理处人员详细介绍了保护区的发展历程:从 1986年引入 39头麋鹿建立种群,到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栖息地,近40年的保护之路凝结着一代代护鹿人的坚守。团队成员认真聆听麋鹿种群数量增长、湿地生态修复等成果,同时说明此行旨在学习保护区管理经验、探索青年参与生态保护的途径。

拜访麋鹿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访谈管理处人员

入园观鹿・悟生灵之美

在管理处人员与导游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进中华麋鹿园。阳光下,成群的麋鹿或漫步于芦苇荡边,或低头啃食青草,灵动的身影与湿地景观相映成趣。导游结合实地场景,细致讲解麋鹿的食性、繁殖习性及生存智慧——它们以禾本科植物为主食,适应湿地的季节性水位变化,雄鹿的角每年脱落再生,是自然演化的奇妙馈赠。

“近年来,通过改善栖息地植被结构、建立食物补给区,麋鹿存活率稳步提升。”导游指着远处的观测点介绍,如今保护区已形成完整的麋鹿生存监测体系。团队成员通过望远镜观察麋鹿活动,记录其栖息环境特点,真切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参观麋鹿博物馆

实地调查湿地情况

探核心区・见科技护绿

深入保护区核心区,实践团实地探访了先进的生态保护技术应用场景。在智能监测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湿地水质、植被覆盖率、麋鹿活动轨迹等数据,这些数据通过分布在湿地的传感器实时传输,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管理处人员演示了无人机巡护系统:“以往人工巡护需数日覆盖的区域,无人机几小时就能完成。”这些科技手段与生态理念的结合,让成员们看到了现代技术在守护自然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保护区监测技术

走村落・传绿韵新风

实践团前往保护区附近村庄,开展湿地保护宣传与社区调研。成员们向村民发放精心制作的科普宣传单,内容涵盖麋鹿生态价值、湿地保护小知识及保护区为乡村带来的发展机遇。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大家了解到,随着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不少村民从事民宿经营、生态向导等工作,收入水平较以往显著提升。

“保护区建起来后,环境变好了,游客多了,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一位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笑着说。团队成员认真倾听村民对生态保护的看法,记录他们的建议,更深刻地理解了“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家园”的现实意义。

此次大丰之行,实践团在观察中学习,在交流中感悟,不仅见证了麋鹿保护的丰硕成果,更体会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作为青年学子,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传播湿地保护理念,用专业所长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青春力量,让“麋乡生态梦”在更多人心中扎根生长。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