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茶韵绘就振兴图景——广东海洋大学学子赴大沙镇开展深度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8 11:24: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近日,广东海洋大学“稻香茶韵”乡村振兴实践团循着“百千万工程”的政策指引,深入开平市大沙镇开展为期六天的社会实践。青年学子以青春为笔、以实践为墨,在侨乡文化的底蕴里,循生态茶山肌理,承红色精神血脉,探索“文创 +茶韵 +旅游”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基层发展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
文化寻根,勾勒生态画卷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大沙镇黎雄村委大塘面村。经团队调研发现,这里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百年祠堂传承侨乡文化,金色花海展现生态农业,孔雀湖吸引候鸟栖息。近年来,大塘面村将当地经济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紧密结合,开创新发展路径,陆续举办了花田音乐会、大沙河水库“捕鱼节”、稻田诗书音乐雅集等活动,极大提高了当地知名度,也激活了乡村活力。未来,该村将持续打造集观光旅游、绿色农业、文化创意、特色产业、生态宜居为一体的生态社区,并计划推出徒步等具特色的体验活动。
为精准对接乡村需求,大沙镇政府为团队开通"政企校"联动绿色通道。座谈会上,当地负责人结合大沙"侨乡文化厚、生态底色优、茶产业强"的三大优势,明确了"文创赋能、茶文化挖潜、旅游规划升级"三大实践方向,为团队后续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导。
团队成员与梁镇长和梁先生的合影。关宝莹/摄
茶山深耕,体悟匠心传承
在政府的牵线下,团队深入现代化茶产业园——大沙里欢茶谷。经了解,该茶园被划分为茶园景观、茶叶生产加工展示、水果种植、生态林风景以及特色体验五大区域。其中,特色体验区为人们提供了近距离了解茶产业、接触茶文化的机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体验采茶、制茶、品茶全过程,如今该园区也成为了江门市重要的科普研学基地。
团队成员在开平大沙里体验采茶过程。梅宸骏/摄
团队成员跟随着工作人员走进有机茶园,俯身轻嗅带有晨露的茶芽,体悟到的不仅是岭南特有的温润泥土气息,更是“好茶生于山水,匠心归于自然”的产业真谛。在当地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自实践“一芽两叶,芽长不超过 3厘米,叶片无虫斑破损”的采茶“黄金标准”,十指染香间,完整体验了采摘、萎凋、揉捏、干燥四道制茶工艺,在汗水中感悟匠心传承的真谛。基于当地茶香特色,团队还设计了一批文创产品,旨在为文旅融合增添新亮点。
团队成员设计的大沙镇文旅周边——胸针与便利贴。叶子浩、梅宸骏/著
团队成员设计的大沙镇文旅周边——冰箱贴。叶子浩、梅宸骏/著
随后,团队成员参观了茶展馆,馆内陈列着金豪红茶、雪芽绿茶等获奖产品。依托大沙镇得天独厚的海拔高度、土壤酸碱度和气候条件,坚持有机种植,杜绝化学农药与化肥,从源头保障茶叶品质,连续多年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
倾听民声,汇聚发展共识
实践期间,团队深入大街小巷,调研走访,倾听当地人民与大沙的故事,收集他们对大沙镇发展的看法与建议。居民们言语间洋溢着对家乡巨变的自豪,其中听到最多的一句是“道路宽了,环境美了,生活更便利了!”。一位返乡务工人员讲到:“大沙镇舒适宜人,希望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持绿水青山。期待能够发展多元化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这些充满温度的话语,印证了大沙持续向好的发展,映射了人民对大沙兴荣的信任与期盼。团队会以调研报告的形式整理出收集到的百姓需求,助力当地政府更加精准地制定策略、推动发展。
团队成员对开平大沙镇居民进行民意调研。黄洁玲/摄
红色铸魂,青春作答:让青春智慧扎根乡土
在大沙人民革命斗争展馆内,泛黄的史料、珍贵的实物重现烽火岁月与党领导下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革命精神永远传承”的信念在队员心中升腾。更令人振奋的是,当地将红色基因融入茶园开发:研学路线里增设红色讲解,制茶体验中嵌入“艰苦奋斗”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红色血脉成为我们青春力量勇往前行、回报乡村的“不竭源泉”。
六天实践,是文化寻根与生态探访的邂逅,是产业调研与民声倾听的交融,更是青春力量与乡村需求的“双向奔赴”。稻香茶韵团队将持续深化“政企校”合作,以文创赋能茶产业,让青春智慧在乡村振兴这篇田野上硕果累累。
从校园到乡土,从理论到实践,广东海洋大学的青年学子用行动诠释担当。正如大沙镇的茶香需要时光沉淀,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续写着新的篇章。
(陈芷晴、撰文:黄洁玲、杨裕、图片:梅宸骏、黄洁玲、关宝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