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赋能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从传统到创新的转型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30 11:32: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一、引言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财务数智化转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政策层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均强调高等教育需深度融合人工智能(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以培养适应智能财务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当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仍面临严峻挑战: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智能财务分析等前沿技术应用;教学方法仍以传统ERP模拟为主,缺乏真实企业数据驱动的动态训练;师资队伍数智化素养不足,难以支撑智能化教学需要。这种供需矛盾导致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业财融合+数据分析”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亟须系统性改革。因此,探索数智化赋能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转型路径,不仅符合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数智化赋能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1.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国家政策层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等九部门2025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也强调AI技术需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财务管理作为商科核心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数智化转型符合“新文科”建设要求,有助于培养面向未来适应智能财务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支撑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2.满足产业需求,弥合人才供需鸿沟

据毕马威全球财务智能化调研报告可知,当前,71%的企业表示已经在财务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约41%的企业达到了中等或较高的应用水平,而高校人才培养明显滞后。高校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仍以传统ERP模拟、手工账务为主,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数智化转型可有效缩小这一差距,培养“业财融合+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满足企业对智能财务人才的需求。

3.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传统实践教学存在“三轻三重”弊端:轻数据分析重账务处理、轻决策支持重核算记录、轻创新思维重规范操作。数智化转型为突破这些局限提供了可能。基于智能技术的实践教学可实现三个转变:从模拟场景到真实数据的转变,从单一技能到综合能力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数智化赋能后,虚拟仿真、AI助教、企业真实案例库等技术的引入,可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决策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促进跨学科融合,推动教育创新

数智化财务管理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倒逼高校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财务+AI”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例如,某学校财税学院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开展“AI+财税”课程开发,探索智能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为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技术路径依赖突破的可能性。

三、数智化赋能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

1.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

当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的与行业需求脱节现象。一方面,知识更新滞后于技术发展。财务数智化技术(如大模型、RPA、区块链)迭代迅速,但高校课程大纲平均修订周期长,导致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企业的实际应用,导致“学用脱节”。另一方面,跨学科融合存在整合不足。财务数智化转型需要融合数据科学、编程(Python/SQL)与财务管理知识,但高校现有课程多为简单叠加,缺乏系统性设计。例如,财务大数据分析、RPA财务管理等课程往往仅教授基础工具操作,未与企业真实决策场景结合。

2.实践教学资源结构性短缺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数智化转型面临硬件、软件、数据三位一体的资源困境。第一,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成本高。多数高校受经费限制,无法部署教学所需的智能财务硬件体系。第二,实践教学版本严重滞后。学校部署的教学软件落后于企业实际应用,造成学生掌握的软件技能与企业需求存在代际差距。第三,数据仿真度不足。企业出于数据安全和商业机密考虑,往往不愿提供真实业务数据和案例。这种状况导致实践教学难以深入企业真实业务场景。

3.师资队伍数智化能力不足

教师队伍的数智化素养成为制约转型的关键瓶颈。第一,知识结构单一问题突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缺乏同时具备财务/数据科学双背景的老师,多数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难将数智技术和财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数智技术工具应用能力不高。多数教师仅掌握Excel基础功能,对Power BI、Tableau、Python等可视化工具,以及RPA、SAP、用友NC等智能财务系统操作生疏。第三,实验指导能力不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如财务大数据实验中的异常值处理或RPA流程崩溃等技术问题,大多数老师需要依赖技术人员协助解决。

4.评价机制未适配数智化能力培养

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未能体现数智化能力要求。第一,评价内容仍以传统财会技能为主导。手工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基础性操作在考核中占比较高。第二,评价方式滞后于技术发展。大多数院校仍采用“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的静态结果评价,未能有效捕捉学生在财务大数据分析过程中的算法迭代能力、智能系统异常处理能力、跨平台数据整合能力等动态素质。第三,评价标准与企业需求脱节。现有的评分体系更加关注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却忽视企业更加看重的技术应用效率和业务解释能力。

四、数智化赋能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1.课程体系重构与优化

课程体系重构应从动态更新和跨学科融合两个方面协同推进。一方面,建立动态课程更新机制。实时掌握企业招聘需求和数智技术应用动态,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保持较小差距。另一方面,深化跨学科融合。未来,高校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基础财务+行业纵深+数字赋能”的三维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数智化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如高校与德勤、安永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发《智能财务决策》《区块链审计实务》等交叉课程。

2.智能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应采取“虚实结合、分层推进”的策略。打造三位一体的智能化实践教学空间,包括配备交互设备的基础教室、配置财务机器人的专业实验室和云端虚拟仿真平台。打造虚实融合的智能化教学环境,重点推进财务数智情景的深度应用,通过引进智能财务模拟教学平台,将数智技术有机融入教学全流程。开发基于真实企业案例的“移动课堂”,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与税务部门合作开发基于真实发票数据的教学案例库,通过差分隐私技术确保商业机密。

3.师资数智化素养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构建系统化的培养体系。定期组织“AI+财务”师资研修班,提升教师数智化运用能力;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使财务管理、统计、计算机等不同背景教师优势互补,共同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每个老师建立AI分身,承担“24小时助教”角色,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实施“校企双导师”制,聘请数智化财务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每年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参与数智化企业实际项目,培养老师的实操能力。

4.评价机制创新

未来,随着教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实践教学评价通过评价内容、方式和主体的系统性改革,实现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认证”的转变。评价内容上,构建“技术应用、业务洞察、系统思维、伦理合规”的四维评价体系,重点考察Python/SQL等工具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核心能力;评价方式上,创新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通过代码版本管理、智能评测系统等实时追踪学习轨迹;评价主体上,建立“企业导师+智能系统+校内导师+学生互评”的多元评价主体,并引入行业认证标准。

(作者简介:王晓艺(1995-),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江西水利电力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数智化赋能;漆欣尧(2006-),女,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学生)

基金项目:江西省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专项项目(20244BCE52236),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2023kyqd034)。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