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熔炉中锻造过硬党性

发布时间:2025-07-31 11:47: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党员成长的“大熔炉”。对于党员而言,深入基层服务不是简单的任务执行,而是一场以学促干、以干砺能的修行。唯有在与群众面对面、与难题硬碰硬中主动学习、锤炼本领,才能让党性在实践中愈发纯粹,让服务更贴民心。

在听民声中补“实践课”,把群众智慧化为工作良方。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基层藏着最鲜活的经验。有的党员初到基层时,习惯用“机关思维”套现实问题,结果政策宣讲“讲不到点上”,矛盾调解“解不到根上”。究其根本,是缺乏对群众语言的学习、对基层实际的敬畏。党员到基层,应当多坐群众的“灰板凳”,多听“掏心窝子”的话:在田间地头问农户“种什么挣钱、盼什么政策”,在社区楼院听居民“愁什么难题、缺什么服务”。

在解难题中练“真功夫”,让实践磨砺成为成长阶梯。基层问题往往千头万绪,既有历史遗留的“老疙瘩”,也有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面对征地拆迁、矛盾调解、民生保障等硬骨头,党员不能“绕道走”,更不能“摆样子”。就像有的社区党员为推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逐户算经济账、讲邻里情,用三个月协调各方利益——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沟通技巧,更是平衡利益、务实担当的能力。

在办实事中铸“初心魂”,以服务成效检验党性成色。基层服务的落脚点,始终是“为民”二字。党员的学习成效、能力高低,最终要靠群众的获得感来衡量。有的驻村干部白天跟着老乡学种果树,晚上研究电商销售,用两年让贫困村长出“致富果”;有的窗口党员从群众“嫌手续繁”的抱怨里反思流程,推动“一窗通办”改革,让办事群众少跑腿。这些实践证明,党性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融入服务的细节:多一份耐心,群众就少一分焦虑;多一点担当,群众就多一分满意。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硬的考场。党员唯有以“空杯心态”虚心学、以“钉钉子精神”扎实干,才能在服务群众中锻造过硬党性,让每一步成长都印在为民办实事的足迹里。(付家店满族乡:郭薇薇)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