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蚝情》中的深圳精神与文学对话

发布时间:2025-07-31 15:53: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千年蚝韵,激荡湾区。近日,由深圳出版社、深圳书城宝安城主办的《湾区蚝情》读者沙龙,在深圳书城宝安城举办。深圳市作协副主席、福田区作协主席钟二毛担任主持,深圳出版社经济读物编辑部主任韩海彬、深圳书城宝安城经理尹姝、宝安区餐饮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和水产行业协会原会长陈锡洪、深圳本土学者赖安贵等嘉宾出席活动。

对谈嘉宾合影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神,深圳出版社策划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湾区蚝情》,深入挖掘本土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该书由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利英创作,旨在弘扬和传承沙井千年蚝乡文化,讲好湾区蚝乡故事。

一部书:助力千年蚝乡留住乡愁和记忆

《湾区蚝情》是讲好深圳故事的范例。作品内容立足深圳宝安,辐射大湾区,以“沙井蚝”品牌发展演变为切入点,选取蚝产业链上具有代表性的蚝民、售蚝人、蚝美食家、蚝文化传承人等典型人物,围绕本地蚝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生产及技术、重要习俗、重要文化等主题,进行深度挖掘,以文学的方式展现沙井蚝的前世今生。本书是对深圳蚝文化的历史追述,是对深圳改革开放40余年来蚝业发展变迁、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的真实记录,也是对湾区特色美食和餐饮人生的独特呈现。

《湾区蚝情》甫一问世,就受到了各界好评。在台山市委宣传部大力支持下,江门日报社记者曾作专访,先后在“江门日报台山微事”、台山融媒、台山文联及文明台山等公众号进行报道,台山市图书馆作了好书推荐。《湾区蚝情》一书更是入选南国书香节·书香台山榜单。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认为,《湾区蚝情》文本鲜活,内容真切,见人见事见情怀。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沙井千年蚝文化都将为先行示范区的大文明与大繁荣,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发展与大建设,为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和大美中国高质量发展,加注一抹与众不同的亮丽色彩。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于爱成认为,《湾区蚝情》作为非虚构文本,通过空间叙事、时间结构与符号建构的三重策略,实现了对历史地理和经济文化的深度转译,既保留了“蚝业志”的史料价值,又赋予其“文化史”的阐释空间,成为深圳45年文化转型的微观见证。作者创新地将人类学田野调查、历史学文献考据与文学叙事技巧熔于一炉,为深圳文学非虚构创作提供成功样本。通过这部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自觉,一个城市的精神成长,一个文明的深刻转折。

一场沙龙:多维度透视作品的社会价值

活动现场,深圳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印度学家郁龙余在发言中强调,该作品具有重要的影视开发价值。他指出,将深圳沙井蚝文化通过纪录片等形式呈现,既能与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栏目形成优质内容联动,又能立体展现深圳特色非遗文化。这一影视化路径不仅能生动讲述深圳故事,更能促进蚝乡文化传承,实现“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创新。针对当前沙井蚝因水质问题异地养殖的现状,郁龙余提出“产业转移与回归”的双轨思路——既支持台山等地的养殖发展,又为未来回归深圳创造条件。通过《湾区蚝情》的影视化呈现,这些历史脉络和当代实践或将得到更广泛地传播与认知。

作家、教育家李敏谈到,作者的文学成长之路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坚韧绽放。从全职带娃、兼职带货的素人写作者起步,甘利英在师友鼓励下将生活感悟凝练成首部散文集《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以细腻笔触叩开文学之门。后经伯乐引荐进入深圳文学圈后,先后在多家文化机构担任编辑、记者等职历练,期间推出聚焦深圳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集《我爱这土地》,完成从个人抒怀到时代记录的转型。十年蜕变历程,作者始终保持着对土地的深情凝视,用独特视角观察生活,凭借扎实的创作成果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完成了从文学爱好者到专业作家的蜕变。其成长轨迹印证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的真理,更彰显了当代女性在家庭责任与理想追求间的平衡智慧。

作者与对谈嘉宾合影

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徐东认为该书凝聚作者诸多心血。他借西方哲学家“语言即世界”之说,指出通过“蚝”这一词汇可引发联想与思考,是专注认识世界与自我的方式。他谈及当下人们对文学作品缺乏深入认识,易致迷茫,建议在困惑时静下心读文学作品,这是与内在自我对话的最佳方式之一,远非刷手机等娱乐可比。他表示翻看《湾区蚝情》时深受感动,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投入的热情与付出,相信读者深入阅读会不断产生感动与共鸣,变得纯粹简单,更从容自如地面对世界,希望阅读伴随大家一生。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深圳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甘应鑫总结了《湾区蚝情》阅读感受与价值呈现。该书构思采写出版近三年,恰与生蚝三年养殖周期呼应。其承载深圳海洋文化基因,展现宝安蚝农创业奋斗史与向海图强精神,还科普生蚝养殖知识,凸显“沙井蚝”近千天养殖周期的美味与安全。作者以女性细腻笔触将故事写得生动有趣,既有对深圳海域污染的思考,体现家国情怀,又通过与蚝业人物“隔空对话”及丰富细节,让读者共情。书中如洪哥等蚝农形象鲜活,其坚守精神与深圳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共鸣。该书敲开的蚝壳里,涌现的是非遗文化的鲜活,唤起对蚝农与深圳创业精神的敬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李双鱼认为该书最大特点是真实,是作者亲自深入现场采访记录所得,是了解“沙井蚝”历史与美食文化的好载体。他觉得该书有丰富创作的空间,类比《舌尖上的中国》,建议将其拍成纪录片,凭借书中文字底稿,跟随作者足迹,用画面、文字立体呈现养蚝人及故事,会是震撼场景。真实记录的文字是有力量的,希望作者继续创作更好作品,回馈读者。

钟二毛的主持幽默且接地气,其通过生活化比喻、精准话题衔接和场景化互动,将文学分享会转化为轻松易懂的公众交流场。他结合深圳特区45周年背景,点明书籍“写蚝即写深圳人”的深层意义,将“沙井蚝异地养殖”与“深圳精神”关联,提升了活动主题高度。

一种坚守:致敬平凡英雄与城市记忆

“记得初次与福永海鲜市场的洪哥交流时,他对蚝业的热爱与忧虑深深触动了我——改革开放的浪潮让蚝田变高楼,却也让千年蚝文化面临断层危机。当我走进沙井古墟,触摸那些蚝壳墙、老照片,听老蚝民讲述‘打山口’‘筏式吊养’的故事时,我意识到:这些带着咸腥味的奋斗史,这些在风浪中坚守的面孔,正是大湾区精神最鲜活的诠释。我想用文字留住乡愁,更想让世人看见,一群平凡人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守住初心、勇闯新路。”

甘利英表示,本书的诞生,要特别感谢宝安区餐饮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和水产行业协会原会长陈锡洪,媒体人赖安贵,以及深圳出版社经济读物编辑部主任韩海彬。同时深深致谢所有受访者——忠叔、开哥、黎会长、黄大使……是他们敞开记忆之门,让作者得以走进蚝民的精神世界。采访中,最让作者感动的是一张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国务院奖状,颁发给沙井公社。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经济以农业为主,沙井蚝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1956年底,沙井将两个蚝业初级社合并成立高级生产合作社,当年蚝业经济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58年,凭借突出的生产成绩,沙井蚝业生产合作社获此殊荣。

活动现场合影

这张奖状不仅是对沙井蚝业生产合作社当时成就的肯定,更代表着一种荣誉和永不言弃的蚝乡精神,见证了沙井蚝业曾经的辉煌。它激励着沙井蚝民不断奋进,在后来面对蚝业发展困境,如环境污染导致产量下降时,依然坚守并积极探索异地养殖等新出路,推动沙井蚝业持续发展。如今,这张奖状原件被保存在沙井蚝文化博物馆,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承载着沙井蚝业的记忆与荣耀。但还有很多复制件,挂在沙井很多老蚝民家里或者办公场地,让后人能从中了解沙井蚝业的发展历程和先辈们的奋斗精神。

《湾区蚝情》的出版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者希望能与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让纪实文学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让每一个奋斗者的声音都能被听见,让每一份坚守的光芒都能被看见。正如书中忠叔所言:“蚝要养三年,人要守一生。”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蚝田”里,种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芒。(文:王英奇、图:活动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