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地戏: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承与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5-08-01 10:48: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传承的核心动力。贵州省的安顺地戏,是一项拥有逾六百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屯堡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鲜活体现。安顺地戏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广泛的传播影响力,近年来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的典范之一。

一、历史基因:屯堡地戏与中华民族认同的深度锻造

安顺地戏并非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纵观安顺地戏发展史,它伴随着明代军民的征伐与屯驻而扎根于黔中地区,在漫长岁月里,逐渐成为安顺屯堡地区传承传统、寄托情感的核心载体。安顺地戏剧目大多取材于《三国》《杨家将》等经典演义作品,如关羽、岳飞等忠勇形象深刻反映了“忠君爱国”“仁义至善”的价值观,他们并非为屯堡人所独有,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伦理的深厚土壤,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共同尊崇的精神坐标。这些共享的价值认同是地戏成为中华文化符号的核心密码,它生动地阐释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这一深刻论断。地戏在贵州安顺地区的世代搬演,不仅是屯堡人对先祖创业艰辛的缅怀,更是对超越地域与族群界限的中华文化归属感的集体表达,是连接个体与民族、历史与当下的精神纽带。

二、时代舞台:地戏赋能文化认同的创新实践

进入新时代,安顺地戏的文化符号价值在更为广阔的舞台得到不断实践,成为当下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与社会融合的生动载体之一。

文旅融合,彰显文化魅力。地戏现已成为安顺屯堡文化旅游的亮丽名片。2024年春节安顺市举办“龙行屯堡·戏说古今”系列展演,其独特的面具形态、高亢的唱腔、古朴的武打情节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效果,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屯堡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涵,推动人们对地域的认同,并向更深层次的中华文化认同转变。

数字赋能,焕发生机活力。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安顺地戏积极融入新媒体平台,不断探索传统艺术的跨媒介传播方式。目前,哔哩哔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的地戏表演短视频观看量已突破百万。更有年轻网友通过弹幕互动、二次创作等手段,对“地戏老腔新唱”进行了创新性的改编,巧妙地将传统唱腔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表达了对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赞叹与热爱,使安顺地戏在数字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教育涵养,厚植文化根基。将地戏引入学校教育体系,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如今,安顺市西秀区等地的部分中小学已将地戏知识、简易表演纳入本地教材或课后服务内容,孩子们亲自绘制地戏脸谱、学习基本唱腔。安顺学院等高校开设了“屯堡文化与地戏艺术”课程,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新生力量,为地戏文化基因的世代延续奠定坚实基础。

三、未来之路:传承创新与规范保障的协同推进

未来,安顺地戏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在坚守传统与创新发展之间寻求更佳节点。

深化研究,夯实学术基础。目前,安顺学院、贵州省非遗保护中心等机构对地戏的已有较为深入研究,为其传承保护与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未来应进一步鼓励跨学科合作,持续推进地戏的学术国际与国内交流,加强地戏在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应用中的合作,为安顺地戏适应当代社会变迁、审美接受以及文化再生产机制提供实用高效的理论基础。

激发本体创新,提升艺术感染力。创新是激活传统文化的内在需求。要在尊重地戏的核心仪式与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艺术表达的现代化转型。如,借鉴现代舞台的声光电技术,营造更具沉浸感的观演环境;进行剧目新编,在传统英雄叙事中融入当代价值观念;尝试与当代舞蹈、装置艺术等进行跨界合作,拓展地戏的美学边界,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拓展传播矩阵,构建全媒体生态。继续深化新媒体传播渠道,利用短视频、直播、云剧场等形式扩大传播范围。探索与知名文化IP、旅游平台、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深度合作,如参与“文化中国”系列活动,将地戏打造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完善法治保障,护航健康发展。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文化传承的坚实保障。在鼓励合理利用与衍生开发的同时,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权益界限。尤其要细化对非遗项目核心元素、表演风格、独特道具等的保护细则,防止不当使用和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异化风险,确保地戏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发展。

安顺地戏六百余年的激昂鼓点,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一脉回响。安顺地戏“忠君爱国”“仁义至善”的精神内核,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当屯堡人戴上面具演绎千古忠烈时,他们不仅是在祭祀先祖,更是在为中华民族展现共同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认同。守护与创新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是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文化血脉的搏动将无数个体凝聚为共同体,安顺地戏以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力量,持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深厚滋养。

(广西外国语学院:韦文焕,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