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中医理论指导大健康类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1 10:48: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重要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传统大健康类专业面临着课程与岗位需求脱节、育人要素未聚焦课程形成合力、课程持续改革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深度借鉴中医“辨证论治”“调畅经脉”“三因制宜”的理论精髓,创新构建“岗位引领・五维协同・评价贯通”的课程改革方案,以此推动大健康类专业高质量发展,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辩证论治:岗位引领,重构课程体系
中医理论强调“辩证论治”,这一思想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改革方向。团队通过把脉大健康产业岗位需求,绘制大健康类专业岗位图谱,构建“共享筑基—专项强技—多能融通”递进式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以企业生产任务为“药引”,将药品生产等岗位规范、中药调剂等竞赛、药物制剂工等职业证书、创新创业需求融入课程内容,“岗课赛证创”五元组方铸课,形成“岗位引领—五元铸课—成效评价—动态迭代”的课程开发范式,显著提升学生岗位适配能力与实践创新素养。
调畅经脉:五维协同,汇聚课程资源
中医“调畅经脉”启示:教育系统各要素需协同发力才能实现育人效能最大化。改革构建了“产教融合、科教学融汇、教师团队、教材开发、教法革新”五维协同机制,统筹整合育人资源,全方位、立体化培育大健康特色人才。一是打通产教之督脉:联合广药集团等龙头企业组建全国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发“校内实训+校外实践+虚拟仿真”三位一体课程实践体系。二是引科教之任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通过“科研素养—案例嵌入—专项实践”融入课程,提升课程的创新性和时代性。三是强三师之维脉:组建“产业导师+教学名师+科研骨干”三师课程团队,推行“三师协同”教研制度,开展“三师同堂”教学。四是育教材之冲脉:建设新形态教材,开发大健康虚拟仿真、数字化资源,形成“技术迭代—教材更新—资源升级”联动迭代机制。五是创教法之跷脉:开展“项目化驱动—情景化体验—智能化评价”教法改革,实施“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混合式教学。学院通过贯通“产教之督脉、科教之任脉、教师之维脉、教材之冲脉、教法之跷脉”五脉,汇聚“产教、科教、教师、教材、教法”五维资源融入课程建设,显著提升育人成效。
三因制宜:评价贯通,检验育人成效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学生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借鉴中医“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三因制宜)理论为指导,课程评价改革也需突破“一考定优劣”的模式,才能激发持续改革活力。学院构建政校行企多元协同评价共同体,构建“产教共生度、科教转化度、教师发展度、教材迭代度、教法适配度”五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性监测-结果性诊断-增值性评估”多维评价体系,依托智能评价系统,实施“需求诊断—实施响应—成效评估—动态迭代”四阶贯通的评价持续改进机制,形成课程持续改进的螺旋上升路径。
改革以来,学校大健康类专业发展内驱力明显增强。立项教育部两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中药学专业群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群,带动6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发展。获全国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国家在线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一等奖等国家级标志性成果45项。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珠江学者、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教师荣誉26项。首次获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总冠军1项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的历史性突破。2025年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国内争夺赛医疗器械制造与运维项目承办单位又一次实现学校教学工作历史性突破,学生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级金奖1项、国家级奖项15项,“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大赛国家级奖项5项,毕业生劳颖炫2024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为大健康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戴春平、赖满香、刘虔铖、张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