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火气里解码基层“通关文牒”

发布时间:2025-08-01 11:17:5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初到白庙村时,老文书曹伯用搪瓷缸给我倒了杯浓茶,茶叶在水里打着旋儿,像极了我即将展开的基层时光——看似无序,却终将沉淀出深刻的滋味。日复一日与土地、村民、难题的碰撞磨合中,三帧浸染着泥土气息的画面,悄然成了我成长年轮上最深的刻痕。

一句走了调的“要得嘛”,让我摔碎滤镜学说话。初到村委会时,满腔热忱的我用标准书面语问候乡亲:“老乡最近生产生活有什么困难?”满以为这是亲切的问候,却换来大爷一句善意的调侃:“妹瓜,你这腔调飘得比村头大喇叭还远哟!”那一刻,我精心构筑的“知识分子”滤镜在田埂上碎了一地。原来,和村民沟通的真谛不是背诵公文,而在于融入他们的频率,读懂他们的心跳。于是,晒谷场边成了我的方言课堂,跟在村会计身后笨拙模仿。一句走了调的“要得嘛”,虽引来善意的哄笑,却也意外成了叩开一扇扇心门的原始钥匙。如今踏入农家小院,我会自然接过粗瓷碗畅饮凉茶,离开时顺手帮大娘码齐院角的柴禾垛。这些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生存智慧,远比任何理论都更让我明白:真正的“通关”,不是拿到多少份书面嘉许,而是当你走在田埂上时,迎面走来的大爷愿意停下来,和你唠唠今年的收成。

一份核对13遍仍出错的“低保名单”,让我在数字与生活的裂缝里学会敬畏。自诩严谨的我,曾对一份反复核对13遍的“低保名单”笃信不疑。然而村民一句“漏了聋哑的老李头”的朴实提醒,却如冷水灌顶。表格上规整的“联系方式”,对无声世界的老人而言,无异于实效的密码。这份名单,纵使再核对百遍千遍,若忽略具体生命的境遇,终究是纸上谈兵。冰冷字符的背后,跃动着的是有血有肉、需求各异的鲜活个体。这一记警钟教会我敬畏:政策的落地生根,不能困囿于办公室的表格推演,必须深扎进生活的毛细血管。从此,走访入户,我必多问一声:“村里有事,咋样方便找到您?”当那位聋哑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急切比划着,硬塞给我一个还带着露珠的新鲜西红柿时,报表上那行“特殊群体”的抽象符号,才真正具象化为心头沉甸甸的牵挂。

一双陷在泥里的赤足,让我明白“脚踏实地”不是空喊口号。一次暴雨中,我跟随村支书抢修爆裂的水管。泥浆没膝,我的胶鞋深陷其中动弹不得。韦书记见状二话不说,脱下自己的胶鞋硬塞给我,转身赤脚踏上那条碎石遍布的路面。凝视着他脚底在泥水和坚石上硌出的道道红痕,“脚踏实地”这四个字,第一次在我心中有了锥心刺骨的重量与质感。这绝非空洞漂浮的口号,而是有人甘愿把舒适让渡于你,自己去踩更难走的路。基层工作从来不是案牍之间的运筹帷幄与发号施令,而是要挽起裤腿,和村民们一同在泥泞中跋涉前行。当浑身湿透的我们看着清澈的自来水重新从村民家的水龙头欢快涌出,那份油然而生的踏实与满足感远胜过任何悬挂于墙的奖状。它无声诠释了“公仆”二字的真谛:真正的奉献,是甘愿沾染一身泥泞,甚至不惜赤脚踏上碎石,只为铺平他人前行的路。

一句走调的方言,击穿了认知的傲慢坚冰;一份疏漏的名单,警醒了数据的冰冷局限;一双泥泞中的赤足,烙印下担当的滚烫刻度。这三重历练层层递进,让我在烟火缭绕的日常中逐渐破译:基层的“通关文牒”,藏在村民的俚语乡音里,在每一次入户的问候中,更在村民们信任的目光和真诚的感谢里。它要求我们俯下身去,融入乡土话语;穿透纸背,感知生命脉动;褪去浮华,扛起质朴担当。我将带着这份“通关文牒”,继续在白庙村的土地上,书写属于我们共同的故事。(高县沙河镇人民政府:曾以潇)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