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辉:一名重庆驻村警长的乡村振兴千日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01 11:17:5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7月23日清晨,沧沟村的离愁漫在延沟河畔,陈明辉将要告别深耕四年的土地。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百余名村民自发聚拢。新建成的户外运动广场与接待中心相伴,锦旗上“帮扶恩重”的烫金大字,映着四年鱼水情。

这位来自重庆市公安局监管总队的一级警长,自2021年5月驻村以来,已从“穿警服的城里干部”蜕变为村民口中的“沧沟百事通”。

这几年,陈明辉与村民锚定“强基、兴业、善治”目标,盘活本土资源,不仅让“共享食堂”从图纸变为实景,更推动沧沟村实现从荒僻山村到“网红村”的蝶变。2023年重庆驻村轮换时,他主动留任,以坚守续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如今,当老人们围坐食堂闲话桑麻,碗中升腾的热气正映照着干群同心的温暖画卷。

从“沉默”到“冲锋”

复垦百亩荒地

2023年10月晨曦微露,武隆区沧沟乡沧沟村,75岁老党员李子兴早早整装参加党建活动。如今村中大小事务,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这一转变,源于第一书记陈明辉的“激活”之功。

初到沧沟,陈明辉发现村党总支虽有66名党员,参与村务者却寥寥无几。“群雁高飞头雁领。”他决意破局。逐户走访时,他结识了老党员李子兴——这位老党员十年间为村里修路、修水池捐资超3万元,年年主动缴党费,却始终默默无闻。

陈明辉深受触动,整理李子兴事迹并在各类会议上传扬,为其争取荣誉。李子兴先后获评沧沟乡、武隆区“优秀共产党员”,声名渐起。荣誉加身的他干劲更足,在贺龙元帅部旧址打造等工作中冲锋在前。疫情期间,他缴纳1万元特殊党费,引发党员群体共鸣,越来越多党员从“幕后”走向“台前”。

党员活力被激发后,“先锋引领服务队”应运而生。陈明辉针对村中撂荒地提出:“村民认领,村集体免费提供农资;无人认领,村集体统管经营。”党员带头垦荒,一块块荒地重披绿装,不仅“唤醒”了土地,更点燃了村民热情。目前,沧沟村已复垦荒地百余亩,增产粮油5万余公斤。

为巩固成效,陈明辉与村“两委”推出“三比”(比状态、比作为、比评价)、“三包”(包片、包责、包产)、“三好”(树好干部、立好榜样、做好党员)活动,评选出14名涵盖生产、调解、美德等领域的先进典型,成为党群连心的“新桥梁”。

2023年初,村支书赵廷奎当选重庆市人大代表,这在沧沟村史无前例。村民们引以为傲,而赵廷奎始终认为,这些变化离不开陈明辉与村“两委”的协同发力。

带动户均增收

一把苕粉织就千万产业链

“要不是陈书记三番五次鼓励,我早出门打工了。”沧沟村村民任洪宇提起陈明辉,言语间满是感激。曾几何时,他的小苕粉作坊仅够糊口。2022年初,陈明辉建议他扩大规模,但任洪宇心里却犹豫不决,担心亏钱了日子就没法过了。

陈明辉数次登门,和他交流产业发展的长远大计,主动提出“政府+个人”共担方案。最终,任洪宇被陈明辉的诚意打动,决定试一试。陈明辉帮他跑手续、改造厂房,还鼓励他承包超百亩撂荒地。在陈明辉和村“两委”的支持下,任洪宇建成规范厂房、试水电商直播。2022年,西瓜与红薯种植加上苕粉加工,让他家年收入突破20万元,生活环境也从“脏乱差”变为“净洁美”。

沧沟村虽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沧沟西瓜和板角山羊,但劳动力不足、附加值低、销路单一等问题制约产业发展。陈明辉决定“靶向施策,构建链条”。经调研与意见征集,他明确方向:优先做强西瓜、山羊产业,重点发展红薯及苕粉加工,同步培育油菜、脆桃、番茄等特色作物。

为打造手工苕粉产业带,陈明辉与村“两委”从评选“乡贤”入手。“乡贤者,乡邑之望也。”沧沟村民主评议出“十大乡贤”,68岁的“庄稼达人”石登顺便是其中之一。在乡贤引领下,一批能人崭露头角,或成致富带头人,或成非遗传承者。

成效迅速显现:沧沟村发展西瓜地1000亩、红薯地1500亩,山羊年出栏超1000只。近两年,全村新增企业50余家,产业生机盎然。规模壮大后,陈明辉又聚焦附加值提升与销路拓展。随着产加销链条完善,沧沟农产品逐步打开周边及城区市场。

2023年春节,陈明辉携苕粉、腊肉等特产亮相重庆“磁器口古镇新春庙会”,独特风味广受好评。通过增产、提质、延链、拓渠,两年间沧沟村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1051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5万元跃至21.8万元。陈明辉与村集体共同擘画的“金点子”,切实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三治小院

温暖六百空巢心

秋阳正好的午后,沧沟村沙台铺组,70多岁的冉某仁正用电子琴弹奏《幸福生活万年长》,乐声荡漾,村庄满是祥和。村民们感慨:“还是陈书记有法子!”——这般景象,在过去难以想象。

曾经的冉某仁是有名的“倔脾气”:对事情很执着,与村“两委”常常话不投机;老伴撒手人寰后,更是把心门紧锁。村里修水沟明明不占他一分地,他偏要梗着脖子反对;强占集体水沟挖鱼池,村干部一时也拿他没办法。听了冉某仁的往事,2022年上半年,陈明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决定去碰一碰这颗“钉子”。

首次拜访,陈明辉便“投其所好”。自报家门后,得知他还会二胡和吉他,便由衷地夸赞冉某仁“多才多艺”,这发自肺腑的尊重,听得老人喜上眉梢。当年中秋晚会,陈明辉邀请他登台表演,舞台上,老人十指翻飞,一曲终了,满堂喝彩声几乎掀翻了屋顶。此后,冉某仁判若两人:村里的风貌改造、土地整治、垃圾分类,他样样冲在前头,甚至爽快同意在自家猪圈外修围墙。

冉某仁的转变,只是陈明辉“以情化冰”的一个缩影。他的身影常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间穿梭,用耐心和真诚,一点点融化经年累月的隔阂与怨怼。面对全村610位空巢老人(占村民总数近五分之一),他牵头成立“夕阳红”志愿服务队。老人们相聚一堂,削着红薯皮,闲话家常,“相顾无相识”的孤寂悄然散去,代之以“话桑麻”的融融暖意。这方寸间的老有所乐,不经意间又为村里的苕粉产业添了把柴火。

如何让这份温暖持久,让村庄“善治”有方?凭借教师与警察的工作积淀,陈明辉创新打造“三治和院”品牌:以党建为引领,融合“自治、法治、德治”,构建“一规”(村规民约)、“两事”(规范红白事)、“三议”(民主评议、“渝”事好商量、房地林“记忆所”)治理体系。他邀请退休法官罗仁全担任“法律顾问”,已帮村民挽回20余万元损失,化解3起纠纷。

一组组数据印证着“三治和院”的实践成效:全村累计化解历史遗留纠纷2起、一般纠纷63起;“夕阳红”志愿服务队获评“武隆区十佳志愿服务队”;《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升基层善治水平》入选“重庆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四个精准定位”整治提升人居环境》获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大典型案例”;2023年6月,沧沟村“证·审·调”链式解纷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经验”60周年纪念大会典型案例。

如今,陈明辉用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把实事办到村民心坎上,也成了赢得群众拥护、支持和爱戴的“百事通”书记。红色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广场等场馆设施相继落成,人居环境整治、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有序推进,当下,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沧沟村徐徐展开。

驻村千日,沧沟早已成了陈明辉血脉里的故乡。初来时66个名字静默如尘,而今党员李子兴次次冲锋在前的恒心,点燃了14名先锋队员扑向荒地的星火;任洪宇作坊前那句“亏了咋办”的叹息,已化作机器轰鸣中千万产业的春雷;冉某仁院门前冷硬的锄头,终在法治广场的琴键上淌出《幸福生活万年长》的暖流。——三组数字,刻下陈明辉扎根的年轮:65起纠纷卷宗垒起的厚度,丈量着善治的深度;610位空巢老人捧起的饭碗,蒸腾出“共享食堂”的炊烟;21.8万元村集体账本上的墨迹,映着千亩油菜花海的金浪。(重庆市公安局监管总队供稿)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