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建设的挑战与创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01 15:26:1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人才作为驱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核心资源,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育的核心枢纽,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探索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路径,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
一、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选拔机制应试倾向明显,拔尖创新人才储备不足。
当前人才选拔仍以高考为主要渠道,这种模式难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创新潜能、洞察力和跨领域整合能力。尽管国家推出了如强基计划、少年班等专项选拔机制,为高校自主选拔提供了空间,仍难以满足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需求。
(二)学科体系调整滞后,与培养目标存在错位。
近年来高校虽对课程体系不断进行调整,但学科专业的调整模式和周期偏长,基础学科的厚度、新兴学科的培育速度以及交叉学科的融合程度都有待提升。目前高校的学科布局与新兴产业的发展节奏未能精准匹配,造成拔尖创新人才的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显著落差。
(三)产教融合协同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偏低。
作为创新体系的两大核心主体,高校与企业在协同创新中存在衔接断层。一方面,高校的人才输出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毕业生的技能结构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高校的前沿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场景脱节,未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导致科技成果向产业价值的转化效率偏低。
(四)评价机制同质化,创新活力激发受限。
在人才评价体系方面,考核内容、导向及方式仍存在同质化倾向。评价标准过度侧重科研成果的数量指标,对研究质量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关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人才的内生动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结构性短板。
师资队伍作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其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师资结构存在结构性失衡,资源分配的校际与校内差异显著,应用型师资的培养机制尚不健全,教师数量与学科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有待提升,整体培养体系的系统性仍需加强。
二、高校人才培养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以教育数字化驱动培养模式转型
教育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治理逻辑与服务模式的系统性变革。它为教育强国建设拓展了新的战略维度。数字化赋能的实践策略推进数字化育人体系建设需多维度发力:一是锚定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强化差异化育人特色;二是借力技术革新,打造智能化教学环境;三是推动数字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构建交叉学科课程集群;四是建立数字化评价体系,优化评估机制;五是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增强管理协同效能。
(二)构建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育人机制。
高校一是需继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全过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思政工作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着力打造思政金课群,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是进一步推动从知识传授向创新培育转型。高校应制定创新人才培育专项计划,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与内在动力,构建全链条创新能力提升体系。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的同时深化科教融汇与产教融通,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支持学生早期参与科研项目、实验室工作与学术团队,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增强师生的创新源动力。
三是实现从“培养方案”向“成长方案”的升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将标准化的培养方案转化为个性化的成长方案。改革评价体系,从知识考核转向能力导向,从被动记忆转向主动探究,从统一标准转向个性化发展,通过多元化评价为学生提供差异化成长空间,关注其内在素养的提升。
四是以数字技术赋能学生全周期成长。启动数字校园建设工程,以数字化改革推动高校治理体系重构。搭建学生成长支持平台,重构全周期培养链条,建立跨场景服务矩阵,提升师生服务的便捷性与学校治理的协同效率。
(三)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与产业的适配性。
一是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高校与企业应强化合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产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保人才输出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景,提升专业技能;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授课,分享前沿经验;高校教师赴企业实践,更新行业认知,双向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二是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高校需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为科研人员提供成果推广与转化服务;加大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激励成果转化;将转化绩效纳入科研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四)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一是完善师资能力提升机制。构建常态化教师发展体系,整合校本培训、在线课程、校外专家指导及进修学习四大平台。扩充培训资源库,推广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技术,通过教学竞赛、教改项目等载体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二是优化师资结构,强化应用型导向。加大应用型师资引进力度,吸引具备企业经验的专业人才任教;鼓励现有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兼职、客座教授等形式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三是建立多元化评价与激励机制。改革单一化科研导向的评价模式,构建涵盖教学质量、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及师德师风的多元指标体系。科研评价侧重质量与原创性,鼓励跨学科研究;教学评价引入学生、同行及企业多方反馈,全面评估教学效果。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激发工作活力。
三、结论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未来。唯有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人才高地,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支撑。未来,高校需密切追踪教育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变化,动态优化培养策略,确保人才培养工作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作者:河北工程大学、龚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