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梁平:以空间治理赋能和美乡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5-08-04 15:12:2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坚持“全域规划、城乡融合”理念,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推动乡村空间重构、产业升级、生态修复,让更多乡土成为承载希望与幸福的诗意栖居地。

规划引领

擘画乡村发展新蓝图

乡村要振兴,规划需先行。区规划自然资源局以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统揽,创新构建“6+29+265”村庄布点体系,编制完成全区300个村(社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规划,实现区、镇、村三级规划全覆盖,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我们以‘山脉、水脉、文脉、业脉’为轴线,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将乡村特色资源如散落的珍珠般串联成美丽的项链。”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规划+用地保障、乡村经营、风貌引导”等模式,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确保规划既符合乡村实际,又具备长远发展潜力,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生机。

作为梁平区村庄规划统筹引领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试点,铁门乡正在上演一场从撂荒地到美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蝶变故事。

2024年初,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组织乡村规划团队进驻铁门社区和长塘村,立足片区交通优势和特色资源,规划形成“一轴六区”发展空间格局——以乡村公路为主线,串联生态农业种植区、四季花果种植区、宜居家园示范区、生态林地涵养区、老鹰茶文化体验区和乡村慢生活体验区,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规划不是‘纸上画画’,而是真正落地见效。”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铁门社区,一块废弃矿地经过生态修复后,被规划为村设施农用地,建成了占地1100平方米的粮食烘干存储房,不仅解决了稻谷“晾晒难”“存放难”问题,还盘活了闲置资源,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今年的水稻快成熟了,有了烘干存储房,烘干稻谷不受天气制约,还比传统晾晒的稻谷更耐储存、清洁度更高,有效保证粮食品质。”铁门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国平满意地说。

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正是规划引领的生动体现。

土地整治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规划是蓝图,土地整治则是实现蓝图的关键路径。区规划自然资源局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统筹农田、水系、道路、林地和村落,破解农村耕地破碎化、空间无序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等问题。

“我们运用实景三维、空间数据治理、可视化技术等数字化手段,科学制定整治方案,努力让每一寸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铁门乡,他们细化实施梯田改造、旱地改水田、小微湿地治理等25个子项目,完成农用地整理5400余亩、建设用地整理180余亩、生态修复5700余亩。

近日,在铁门社区,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向远处延伸,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图景令人振奋。种粮大户田善高介绍,他流转的500亩田地已完成整治,大小机械可直接进田里,省力省心又省钱。

土地整治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吸引了社会资本下乡。双桂城区小牧羊土菜馆老板李英也在铁门社区流转了300亩稻田。她按照绿色标准种植,全程采用社会化服务,每公斤大米可以卖到20元。

据统计,铁门社区和长塘村土地流转面积从2022年的800亩增至2024年的2700亩,亩均流转价格从280元涨至370元。这种变化背后,是整治带来的土地价值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进土地整治的同时,区规划自然资源局注重生态修复,实现“废弃矿山变民宿”“低效林地变公园”“荒山荒坡变景区”。例如,竹山镇废弃石膏矿经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改造成为精品民宿“矿山咖啡”;梁平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在边开采边修复中变身“花园式”绿色矿山典型……

“目前,位于铁门乡的梁平区鸿泰建材有限公司石灰岩矿山通过清理危石、建防护网、修排水沟和生产路、种植枫香和三角梅等植物、布设景观小品和休憩角等治理措施,重新焕发生机,未来将被打造成乡村公园。”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以来,全区实施矿山生态修复3300余亩,推动资源再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一张蓝图”到“一方热土”,区规划自然资源局正用专业与实干,书写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荣誉是激励,更是责任。”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局将继续深化“规划+”模式,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倾斜,让巴渝和美乡村画卷更加绚丽多彩。

规划的力量

让乡土重生

曾经撂荒的土地如今稻浪翻滚,废弃的矿山变身诗意民宿,碎片化的田块连成高标准农田……这些鲜活的案例无不印证着:科学的规划与务实的土地整治,是激活乡村沉睡潜能的“金钥匙”。

乡村规划绝非“墙上挂挂”的摆设,而是需要以专业眼光洞察乡土肌理,用创新思维盘活资源禀赋。在铁门乡,规划团队以“一轴六区”重构乡村空间,让废弃矿地“长”出粮食烘干房,让零散田块变成机械化耕作的沃土。这种“点石成金”的智慧,既尊重了乡村自然脉络,又注入了现代发展基因,真正实现了“多规合一”从图纸到土地的跨越。

更令人振奋的是,规划与整治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改善,更是发展逻辑的重塑。当土地流转价格因整治而上涨,当社会资本因生态修复而涌入,乡村便从“被动输血”转向“自我造血”,助力竹山镇的“矿山咖啡”、铁门乡的绿色稻田,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注脚。

乡村振兴是一场长跑,需要规划者的远见,更需要执行者的笃行。梁平通过以空间治理为抓手,统筹生态、生产与生活,让乡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活力热土,也期待这样的“蓝图”在更多乡土落地生根,书写更多“蝶变”故事。(文/谭燕、图/梁平区融媒体中心)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