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韧心巧心同心,夯实基层治理深厚根基

发布时间:2025-08-05 10:15: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基层善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面对新时代群众需求的立体化升级与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交织,每一位基层工作者都需以更坚韧的担当、更创新的智慧、更紧密的协作,用“啃下硬骨头”的韧心破解堵点,用“开辟新路径”的巧心优化服务,用“攥指成拳头”的同心凝聚合力,让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灵敏、更富活力。

以“滴水穿石”的韧心破难题,拒绝“等靠观望”的惰性思维。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也是民生诉求的“晴雨表”。无论是城市社区的物业纠纷调解,还是乡村振兴中的土地流转协商,亦或是新兴领域的新业态监管,没有一项工作能“敲锣打鼓”完成。广大党员干部当摒弃“绕道走”的畏难心态,主动把办公室“搬到”矛盾现场,把议事桌“架在”群众家门口。面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众口难调,通过“楼栋议事会+线上投票”的方式,在“倾听—妥协—共识”中平衡各方利益;面对山区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梗阻,探索“快递驿站+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在“试错—迭代—优化”中打通服务链条。要带着对群众的赤子之心,在政策红线内找空间、在实践磨合中寻突破,让“不敢想”变成“大胆试”,让“大胆试”变成“成效实”。

以“破壁创新”的巧心求突破,跳出“经验主义”的路径依赖。时代浪潮奔涌向前,群众需求日新月异,基层治理的“工具箱”必须动态升级。过去“一刀切”的行政指令,如今难适应当下“千人千面”的服务需求;曾经“干部主导”的治理模式,在共建共治共享的语境下更需转向“多元协同”。这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空杯心态”,以创新思维破解“老问题”,以跨界视角应对“新挑战”。针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可联动高校心理学专业师生开设“云端亲情课堂”,让关爱服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针对社区垃圾分类“落地难”,可引入“积分兑换+邻里监督”机制,让环保理念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践行”。更要善借“外脑”聚“民智”,通过“居民提案日”“乡贤议事会”等载体,让治理方案从“政府配菜”变为“群众点单”,既解“燃眉之急”,又筑“长远之基”。

以“握指成拳”的同心聚合力,打破“单打独斗”的治理困局。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联动”的“大合唱”。要拆除部门壁垒,推动街道社区、辖区单位、商户企业从“各扫门前雪”转为“抱团取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时,城管部门规范秩序、商户落实“门前三包”、志愿者引导文明出行,形成“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治理共同体;要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通过“积分制管理+志愿服务”的方式,让居民从“冷眼旁观”变为“主动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村民投工投劳、乡贤捐资捐物,既提升治理效能,又增强情感认同;更要撬动社会资源“活水”,吸引公益组织、爱心企业、专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为养老助餐、儿童托管、技能培训等民生服务“添柴加薪”,让每一份力量都成为基层治理的“助推器”,让“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善治生态蔚然成风。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唯有以韧心啃下“硬骨头”,以巧心激活“新动能”,以同心画好“同心圆”,方能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让群众的获得感在“急难愁盼”的解决中更加充实,幸福感在“共建共享”的实践中更加可持续,安全感在“平安稳定”的环境中更加坚实。(宜宾市翠屏区人社局:刘麒)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