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研究性教学模式,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5-08-05 14:49: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在新工科教育目标的引导下,创新性应用型的综合人才的培养正是大势所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应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通过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研究性教学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路径。
课程是承载教育思想、体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的核心载体。信阳农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构建“知识单元+研究性项目”双驱动模式,融合数字化教学手段与产教融合实践,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实现突破性改革,为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一、创新研究性教学模式,推动“学研产”协同育人
突破传统“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线性教学模式,首创“知识单元+研究性项目”双驱动模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建构”。在理论教学中,围绕单元核心知识点设计前沿应用主题,如“美拉德反应在食品香精工业化生产的优化路径”,通过分组讨论、PPT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实践环节,结合企业技术痛点设计实验项目,如针对烘焙行业“糖替代品影响产品风味”难题,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不同糖类对面包质构、保质期的影响”实验,自主设定变量、验证假设,将实验数据转化为企业生产优化的参考依据。
这种“学研产”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实现了价值观的精准塑造。项目团队开发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将食品安全标准、学术诚信、资源节约等理念融入实践项目。例如,在面包实验中,引导学生关注添加剂安全性与生产成本控制,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协同培养。
二、重构课程教学方案,突出育人目标导向性
项目团队以破解传统教学中知识碎片化、与产业脱节等问题为目标,对《食品化学》课程进行系统性重构。将课程内容划分为9个独立又关联的知识单元,每个单元均包含“基础理论+应用研究项目”双模块,形成“性质—反应—应用”的三维知识框架。通过研究项目设计(实验指标制定)、分组实施(实验操作)、汇报研讨(成果分析)等环节,强化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能力。并在工业应用项目中渗透社会责任(如食品安全标准、资源优化意识),在文献研讨中培养科学伦理(如学术诚信)。理论研究讲座(课前任务发布→课堂启发教学→应用分析讨论)与研究型实验项目(实验设计→实践验证→理论升华)形成闭环,确保目标可落地、效果可量化。
三、打造开放式数字教学平台,拓展信息化育人维度
依托智慧树平台建设《食品化学》共享课,包含28个理论视频,14个实验视频,已稳定运行6个学期,整合了前沿文献库、特色实验资源等素材,支持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实时互动、课后拓展提升。通过ADDIE教学设计模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实现教学全流程的动态优化,如利用“实时弹幕”开展课堂研讨、通过“生生互评”强化学习反馈,构建起“资源—互动—评价”的数字化育人闭环。
四、改革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跃升
近三年,项目在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显著提升,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获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银奖、铜奖各1项,河南省第二届大学生饮料创新创意大赛特等奖1项,第五届全国食品专业工程实践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北部赛区)团体一等奖1项,校级科技文化艺术节特等奖1项;立项建设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3项,5名学生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励,1名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奖励。
教学团队在改革实践中同步成长,项目组成员主持或参与省校级教学项目11项,发表相关教研论文4篇、中文核心科研论文8篇,《食品化学》获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研究成果还直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大别山功能食品开发、南湾鱼制品技术创新等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教学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河南省2022年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数据背景下新工科食品化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究”研究成果)教高〔2023〕36号
(供稿人:信阳农林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