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背景下守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25-08-05 14:49: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近年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普惠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教育数字化成效明显,建成世界最大教育专网,接入学校超57万所;开发全球最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涵盖1.9万门课程,累计访问量逾500亿次;人工智能教育试点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分级建成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区,教育类AI应用用户突破4亿;“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惠及36万所农村学校;中小学全部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多媒体教室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慕课数量达6.2万门,学习人次超10亿;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超1000万人次;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省级全覆盖,精准资助系统服务1.8亿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正确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的关键途径,关系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发展稳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区块链、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新技术日新月异和广泛应用,为教育数字化和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教育体系重构。在要素重组、变量增多、动能转换的数智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数智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数字化转型深刻影响教育领域
数字化转型正在纵深影响我国教育生态重构。一是促进教育公平与资源共享。在线教育平台使优质课程资源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共享,智能化技术为不同学生提供定制化练习,使残障等特殊群体有了灵活学习路径。二是重构教学模式与学习体验。虚拟现实技术使沉浸式学习场景和交互式体验“飞入寻常百姓家”,大数据学情分析诊断优化个性化教学模式,基于数字化工具的项目式学习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三是推动教师角色转型与专业发展。数字素养成为教师必备职业能力,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协作者和创新“催化剂”。四是提升教育管理与决策效能。信息孤岛日益消除,知识传授效率显著提升,教育评价改革加速推进,教育管理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五是赋能未来人才培养方向。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相互交织,催生一大批新技能、新职业、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重要性更加凸显。
二、数智化应用衍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
数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首先,技术异化与教育本质冲突。网络平台信息过载导致受众注意力碎片化,“信息茧房”使受众易形成片面或极端观点。教材更新与技术迭代失衡,素材、课件、教材滞后现实需要;数智化工具与思政内容深度融合不够,不少陷入“技术表演”和“技术应用形式化”困境。其次,教育主体关系重构。传统的师生双主体关系解构为“教师—数智媒介—学生”的关系,教师的权威性、主导性、话语权被削弱,个别教师成为“AI监工”。虚拟场域增多,使师生情感联结不断弱化,心灵交往“降温”,影响启智润心实效性。再次,数据伦理与隐私风险不容忽视。数据过度采集和使用,可能侵犯师生隐私权,增加敏感信息滥用的风险。算法偏见和过度依赖AI评分,引发教育评价失真,影响“三全育人”。最后,“数字鸿沟”难以跨越。区域、城乡、校际和代际数智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导致“大思政”育人呈现“马太效应”。部分教师数智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与“Z世代”学生群体反差强烈且仍在扩大,加剧教与学的矛盾。
三、在数智赋能中守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环境,催生了教育理念、方法和评价的系统性变革。面对数智赋能中“技术逻辑与教育规律的博弈”,思想政治教育要守正创新,在追求“效率提升”时必须坚守“育人初心”,构建“夯实基础+融合技术+整合资源+重构模式”的四维创新机制。
(一)精准夯实基础。大力实施数字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行动,不断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建设5G教育专网、边缘计算节点和智能终端教室。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向薄弱学校输送优质资源,鼓励更多科技企业定向捐赠和技术帮扶欠发达地区,开发AI备课助手等智能工具,降低数智应用门槛;建立数字化教学能力认证制度,构建多层级培训体系,将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列为各层级教师培训必修课程,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针对现实问题,强化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建立算法审核机制,定期审计AI模型偏见,规避意识形态风险;完善数据匿名化与隐私保护规范,禁止采集生物特征数据。
(二)深度融合技术。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为解决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形式单一、传播效率低下、互动性不足、评价滞后等问题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是要警惕“技术万能论”。坚持“内容为王”原则,秉持“技术为器、育人为本”理念,以数智化强化而非替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二是要数字化构建资源矩阵。依托国家智慧平台重点打造思政案例库、红色VR资源库,强化地域特色、校本特色、课程特色,丰富沉浸式教育资源载体选择。三是要信息化重塑教学流程。开发“思政教学大脑”,结合学习分析技术,融合课堂表现、网络行为等多维数据,实现学情实时监测与预警。四是要智能化创设育人场景。利用AI虚拟导师提供全天24小时答疑,直面学生困惑和困难;开发游戏化学习场景,打造更多更具内涵的虚实结合的育人场景,增强受众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同时,积极开发适老化、简易化操作界面,降低新技术使用门槛,有效弥合“数字鸿沟”。
(三)有效整合资源。数智化时代,资源整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和要求,又是其手段和目标。有效整合技术资源、内容资源与人力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实效性的关键突破口。第一,技术资源融合。将高校打造成技术资源融合的重要节点,积极搭建“国家—省级—校级”三级智慧思政云平台,整合虚拟仿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工具,充分利用好教育部“思政课虚拟教研室”。第二,内容资源重组。按照“精品微课视频+红色文化数字展馆+重大主题VR教学场景”的内容结构,建设动态更新的思政资源库。第三,人力资源协同。发挥各方优势,积极组建“思政教师+技术专家+学生助教”的跨学科团队,创新成立“数智思政工作室”,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开发效率。
(四)动态重构模式。一是创新思政教学模式。依托数智化技术平台,开发“思政学习画像系统”,基于学生行为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价值引领,不断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精准化服务、生态化协同、人性化交互”三重目标。二是优化教育教学评价。通过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评价溯源中的应用,按照“全过程、多维度、智能化”的评价原则,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科学的思政教育教学评价新范式,有效破解传统评价维度单一、反馈滞后等瓶颈。三是构建动态预警机制。打造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分析的三维模型,利用课堂感知系统采集学生表情、姿态等非结构化数据,准确识别学生情绪状态,对思想波动异常学生及时实施精准干预。
(湖南工商大学:周军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周靓怡,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秦辉,湖南省长沙市望城二中:周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