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坑“三个误区” 坚实成长步伐
发布时间:2025-08-05 14:49: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当前,正值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需以坚实的步伐加快成长。可是,不少年轻干部在干事创业过程中,陷入了“学了即学到了”“做了即做好了”“说了即做到了”的认知误区,导致成长受阻、进步滞后。如何避坑这些误区,已成为年轻干部亟待重视和解决的必答题。
避坑“学了=学到了”的认知陷阱,让学习成为成长的“助推器”。“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学习,是党员干部成长进步的阶梯,是干事创业的基石。在知识快速迭代的今天,年轻干部唯有保持“空杯心态”,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在实际中,部分年轻干部把“学过”当作“学会”,将“读过书、听过课”简单等同于“学懂弄通”。他们参加各类培训、阅读大量书籍,看似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实则浅尝辄止,未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大国工匠”徐立平,为攻克火箭发动机固体燃料微整形这一世界级难题,不仅刻苦钻研专业书籍,汲取理论知识,更在操作台上历经30年如一日的反复练习,将误差精准控制在0.2毫米以内,达到了头发丝直径三分之一的精度。他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对知识的深度钻研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他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学到了”。年轻干部应以徐立平为榜样,带着问题学,聚焦工作中的难点、民生的堵点,在学习中思考“为何做”“怎么做”,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联系实际学,践行“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破解难题的举措;常态长效学,摒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心态,以“铁杵磨成针”的恒心和毅力,持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让学习真正成为成长的“助推器”。
避坑“做了=做好了”的敷衍怪圈,让实干成为事业的“压舱石”。“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干事创业,“做了”体现的是态度,“做好了”彰显的是担当与能力。现实中,部分年轻干部工作只求“过得去”,满足于完成任务的表面要求,对工作质量和实际效果缺乏追求。他们对待工作如同“蜻蜓点水”,浮于表面,看似忙碌,实则未能真正创造价值,成为敷衍了事的“差不多先生”。“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多年来扎根贫困地区,面对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基础薄弱等重重困难,她不仅“做了”教育扶贫的工作,更以“做好了”的坚定信念,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办华坪女高。她每天起早贪黑陪伴学生,悉心关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自己的爱与坚韧,让那些原本可能被命运束缚的山区女孩,有了改变人生的机会,真正做到了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燃灯”。年轻干部要以张桂梅为标杆,树立“精品意识”,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要精益求精,不打折扣、不降标准,努力将工作做到极致;运用“复盘思维”,每完成一项工作,都要多反思“是否还有优化空间”“群众是否真正满意”,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工作质量;秉持“钉钉子精神”,抓工作一抓到底,杜绝“虎头蛇尾”,确保干一件、成一件,让实干真正成为事业的“压舱石”。
避坑“说了=做到了”的空谈泥沼,让行动成为诺言的“试金石”。“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表态是决心的表达,但如果只“说”不“做”,承诺就会变成“空头支票”,不仅损害个人形象,更会延误事业发展。年轻干部要以“言出必行、行必有果”的果敢作风,让“说”成为“做”的起点,而非终点。“时代楷模”黄大发,为解决草王坝村缺水的困境,立下“修渠引水”的誓言。36年来,他带领村民风餐露宿,用脚步丈量山路的崎岖,用双手凿开坚硬的岩壁,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建成了一条“天渠”,让清澈的水流淌进村庄,兑现了对群众的庄严承诺。他将“说过的话”化作“干成的事”,用实干诠释了对人民的忠诚。年轻干部要以黄大发为榜样,少讲“漂亮话”,多做“实在事”,像他那样,承诺一条、做到一条,以实际行动彰显责任担当;以“群众满意”为工作的衡量标准,将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行动步骤,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回应群众的期待;面对困难和挑战,要有“较真”精神,不回避、不退缩,敢于啃下“硬骨头”,让行动真正成为诺言的“试金石”。
(四川省高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王步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