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守护+文化赋能”:浙大城市学院学子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06 09:03: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当机器的轰鸣渐远,工业遗产的传承之路该如何延续?近日,浙大城市学院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杭州市工业遗产地,以“工业遗产安全智能保护与文化传承路径”为题展开深度调研。这支兼具专业眼光与文化情怀的青年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技术研讨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为工业遗产注入了科技守护与文化赋能的双重活力,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守护城市文脉的创新担当。

工业遗产焕新:从“生产车间”到“文化地标”

在武林之星博览中心,曾经的杭州制氧机厂厂房已变身为融合体育、商业、文创的多元空间。团队成员详细考察了建筑结构安全状况,记录下厂房改造的细节。“这些九米层高的空间既保留了工业风貌,又赋予了新功能,是工业遗产活化的典范。”杭州会展集团王悦向同学们介绍道。

大运河1986文创园内,曾经斑驳的老旧蓄水塔焕发新生,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红咖啡店。实践团队穿梭于园区内的非遗工坊、国潮品牌等新兴业态之中,深入了解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安全考量。“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些老厂房通过结构加固、消防升级等措施,既保留了工业特色,又确保了使用安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胡澍宁说。

针对工业遗产普遍存在的老化问题,实践团队提出了“智能监测+预防性保护”的创新方案。在杭州丝绸厂166文化创意产业园,团队建议采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结构的温湿度变化;在新四军被服厂旧址,他们提出利用无人机进行定期巡检。这种因地制宜的保护智慧,让每处工业遗产都能获得量身定制的“健康管理”方案。

文化传承:让工业记忆“活”起来

科技为骨,文化为魂。在调研过程中,团队特别注重挖掘工业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在新四军被服厂纪念馆,同学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在武林之星博览中心,他们记录了杭氧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

“这些不仅是建筑,更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带队老师朱萍表示,团队计划将这些素材制作成数字档案,并开发相应的文创产品,让工业遗产传递温暖的人文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工业遗产的价值。

657份有效问卷,2万余字的调研笔记,杭州杭钢公园、拱宸桥、大河造船厂、胡庆余堂、都锦生织锦博物馆等多处遗产地……这些数据背后,是青年学子对城市文脉的守护初心。“作为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我们希望能用专业知识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成员潘辉亮的话语简洁有力地道出了新时代青年对文化遗产的责任担当。

据悉,团队下一步将完善调研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实施方案,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更多具有专业性、可行性、创新性的“城院方案”。 (李朵、陈彦华)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