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峦峰韵实践团南京溧水区李巷之行——从主题邮局到红色故居,邂逅多重惊喜

发布时间:2025-08-06 09:03:2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今日的南京国家农高区探访,像是一场不断解锁惊喜的旅程。从充满创意的主题邮局走出后,我们又循着历史的足迹,来到了附近的李巷故居,在青砖黛瓦间触摸那段难忘的红色记忆。

李巷故居群隐匿在一片绿意之中,推开斑驳的木门,仿佛瞬间穿越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的建筑保留了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白墙黑瓦在阳光下透着古朴的质感,屋檐下的木雕纹饰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巧。院落之间由青石板路相连,路旁的老槐树枝繁叶茂,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见证了李巷的沧桑变迁。

走进其中一座故居,室内的陈设还原了当年的生活场景:褪色的八仙桌摆在堂屋中央,桌面上的木纹里似乎还藏着过往的故事;墙角的煤油灯、墙上挂着的旧蓑衣,以及书架上泛黄的书籍,都无声地诉说着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的日常。讲解员介绍,李巷曾是抗战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许多革命先辈曾在此居住、工作,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事迹。我们在一间复原的办公室里看到,墙上挂着当年的作战地图,桌上的砚台和毛笔仿佛还带着温度,让人不禁想象先辈们在此彻夜谋划、为理想奋斗的场景。

故居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历史的细节:窗棂上的弹痕痕迹、阁楼里保存完好的革命文件、院子里那口曾为战士们提供饮水的老井……这些实物与场景的结合,让那段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听着当地村民讲述李巷的故事,那些关于坚守、奉献与胜利的情节,让每个人都深受触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李巷之行还受到了溧水区宣传部相关领导的热情邀请。不仅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李巷近年来的保护与开发情况,还强调了传承红色文化、让年轻一代了解历史的重要性。他说:“李巷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力量,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访,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厚重的历史。”

李巷的打造立项始于 2015年和 2016年,2017年 10月正式完成,建设过程分多期进行。一期建设耗时约一年半,在建设前开展了基础调研,联合当地宣传部、党史办等部门确定旧居定位及居住者等史实,还走访了 23个村子的 80岁以上老人核实情况,最终落实了陈毅、李彦真等五位领导人的旧居。李巷还是苏南地区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建立地和当时的地下交流总站,建设时邀请了东大设计院的李竹老师负责故居修复,其“转角有人家”的设计理念让这里既有村民居住,又有历史展览馆。

随后,左老师也针对此次李巷之行进行了采访。左老师表示,将红色故居与农高区的发展相结合,既能让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又能为区域发展注入精神动力,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李巷的发展并非仅停留在初期建设,还通过二期、三期建设,结合文旅、农旅概念,依托本地蓝莓、黑莓种植产业,提出“红带绿”“红带黄”“红带橙”等发展理念及“五色计划”,融合农业、电力和民生,打造农村文旅综合体。为扩大名气,从区到省各级文旅部门进行官方宣传,举办特色红色活动,还逐级竞争成为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目前正为成为国家级基地做准备。同时,注重打造自身特色,组建团队和宣讲人,挖掘史实资料,开展红色活动,且项目立项有惠民政策,旨在提高村民生活和收入水平。

项目建设上,一期除旧居外还建了民宿,后因运营成本问题出租,既获收入又借租户人脉提升游客量;二期对宗祠多次改造;三期与多方合力建成新四军历史研究馆,清晰展示新四军相关历史。还有充满创意的主题邮局,可免费制作 DIY明信片,模板丰富,有 2000张免费体验额度,为李巷增添了别样色彩。

在未来发展上,李巷计划对现有展馆进行提档升级,融合周边区域打造红色研学之路,丰富研学内容;继续挖掘红色内容深度,走访先辈后人收集故事,丰富研学授课内容和方向,探索先辈做法与现在措施的可借鉴之处。在红蓝色融合方面,有将蓝莓节引入李巷设分会场,在相关宣传中融入蓝莓产业信息等具体例子,通过这些方式让李巷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从主题邮局的创意温情,到李巷故居的历史厚重,今天的南京国家农高区之行层次丰富而意义非凡。无论是亲手制作的 DIY明信片,还是在故居中感受到的红色精神,都成为了此次行程中难以忘怀的记忆。(东南大学青峦烽韵实践团)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