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短期实践”到“成长赋能”:大学生“三下乡”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

发布时间:2025-08-06 15:04: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自开展以来,该活动始终以暑期集中实践为主要形式,聚焦暑期短期走访、专题调研及集中帮扶,在校园与乡村之间搭建起沟通的坚实桥梁,为高校师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提供了生动的实践平台,有力推动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培育时代新人、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高校仍需高位统筹、系统谋划,正式确立“成长赋能”育人新理念,明确以社会实践为战略支点,通过系统性设计与持续性引导,使“三下乡”育人价值从短期体验到长效成长。

“看清”维度,从“碎片化观察”到“系统性理解”。传统短期实践易陷于零散观感,以“成长赋能”闭环机制,前期系统调研—中期深度参与—后期反思升华,促高校学生由碎片化感性认知升维为整体性理性认知,切实提升国情教育实效。以国情研学、田野深耕为抓手,全景式洞察乡村肌理、立体化把握社情民意,夯实家国情怀之基。

“会做”维度,从“理论应用”到“问题解决”。传统短期实践模式下,实践活动多侧重于“理论知识向实践场景”的初级迁移,学生参与过程中往往以完成预设任务为主要目标,实践的深度与效能相对有限。以“成长赋能”为核心导向的实践模式,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复杂场景与实际需求,将专业知识赋能与项目化驱动作为关键抓手,通过精准对接乡村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推动高校学生知识体系向实践效能的高效转化,进而在实践中锤炼其应对复杂问题、担当乡村振兴重任的硬核本领。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想留”维度,从“同情关怀”到“责任担当”。传统短期实践中,学生对乡村的情感多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或对乡村美景的赞叹,具有临时性和浅层性。“成长赋能”依托“实践接力”长效机制,在政策与平台双轮驱动下,促使学生与乡村结成长期对接关系,将瞬时情感升华为持久责任。以政策托举、平台支撑为保障,涵养学生“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价值追求,矢志将青春华章镌刻在祖国广袤大地上。正如共青团中央《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提出的:“建立长期对接机制,推动实践团队与基层单位常态化联系,实现从一次性帮扶向持续赋能转变。”

从“短期实践”到“成长赋能”的路径探索

破除短期思维,构建“三阶实践”体系。将“三下乡”从单一的暑期实践扩展为“前期准备—中期实践—后期转化”的全周期育人过程,并强化师资引导,发挥“赋能中介”作用,选拔具有基层工作经验、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三下乡”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实践设计与过程引导,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分析,将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思考,实现认知层面的赋能,前期将通过“理论学习+需求调研”课程,让高校学生掌握乡村调研方法,提前与对接乡村沟通,明确实践方向;中期,采用“1+N”实践模式(1个月集中实践+N次阶段性回访),确保高校学生有足够时间深入开展工作;后期,推动实践成果转化,如将调研数据转化为政策建议、将帮扶经验提炼为校园公益项目,让实践价值在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深化校地协同,打造“成长共同体”。建立高校与乡村的长期合作机制,将“三下乡”纳入地方发展规划与高校育人体系的衔接点。例如,可与乡村签订“实践育人基地”协议,共同制定年度实践计划,乡村提供真实的问题场景作为“实践课堂”,高校则根据需求派遣专业团队,形成“学生成长助力乡村发展,乡村需求反哺学生成长”的良性循环。如高校与革命老区浏阳合作,可共同开发“红色文旅+乡村振兴”实践项目,整合校内宣传栏、视频号、公众号等校内资源,联动校外媒体,宣传浏阳红色资源及“三下乡”实践亮点,打造校地合作特色品牌,让学生既参与红色资源挖掘,又助力改造,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深化了对“红色基因传承”的理解,让红色基因在湖湘大地上永放光芒。

创新评价机制,聚焦“成长实效”。根据“三下乡”育人的深层表现建立“三维评价体系”,通过实践前后的“国情认知问卷”对比,评估学生对乡村发展、国家战略的理解变化,引入“问题解决案例评估”,由校地双方共同评价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通过跟踪观察学生实践后的行为变化,是否持续关注乡村、是否参与基层服务等问题衡量其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效果。同时,弱化对“材料数量”的要求,将评价重心放在学生的真实成长上,让青年学子真正学到真本领、真正愿扎根乡村。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育人价值,要以破除短期思维为先导,深化校地协同为关键,以创新评价机制为保障,推动社会实践“深耕细作”,确保高校学子能在真实乡村场域中既“开阔眼界”又“锤炼本领”,既“接受教育”又“校准航向”。唯其如此,“三下乡”方能升格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高能级平台,在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实现青年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湖南工商大学:罗定波、何政)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