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白庙村“过三关”

发布时间:2025-08-06 15:04: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基层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干部成长的“大熔炉”。自打脚踩白庙村的土地、走上基层岗位那日起,我就清楚这里从无“捷径”可循,唯有怀揣“闯关夺隘”的勇气直面挑战,在思想淬炼、实践磨砺、品格锤炼中跨越“认知关、能力关、作风关”,方能在基层这片广阔天地里找准坐标、笃定前行。

以“认知重塑”铸魂,过好“角色转换关”。基层工作的首道关卡,在于打破“思维定式”的枷锁,完成从“理论学习者”到“实践参与者”的角色蜕变。初入白庙村时,面对千头万绪的民生事务、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我陷入“本领恐慌”,校园里的专业知识,在田间地头的现实问题前“水土不服”,书本上的政策条文,在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中反复“翻译转化”。目睹韦书记带领村民肩挑手扛整治图斑的斑驳照片,听见脱贫户老张讲述政策帮扶带来的生活巨变,我才真切认识到,基层不是“机械执行”的终端,而是“创新落实”的起点。唯有放下“机关架子”、甘当“群众学生”,把“办公室”设在村口巷尾,将“调研簿”写满家长里短,让“政策红利”精准对接“民生刚需”,才能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过程中筑牢“公仆意识”的根基。

以“多维淬炼”强能,过好“本领提升关”。如果说认知重塑是基层工作的“思想引擎”,那么能力提升则是干事创业的“硬核支撑”。在白庙村的一年多实践里,我总结出三大方法论:处理征地纠纷时,“法理情”融合成为利益平衡器;应对突发事件时,“网格兜底+线上联动”形成处置组合拳;推动产业振兴时,“支部牵头、合作社搭台、农户参与”构建发展金钥匙。面对群众五花八门的诉求,既要沉心“解剖麻雀”摸透实情,又要善用“十个指头弹钢琴”统筹协调。无论是防汛时扛沙袋守河堤,还是招商时磨破嘴跑企业,急事难事都是“试金石”。唯有在急事难事中“多摔打”,在复杂局面中“多历练”,把传统办法的“土气”和新技术的“洋气”结合好,把群众的“家长里短”和发展的“大盘子”统筹好,才能甩掉“本领恐慌”,摆脱“本领恐慌”,成为群众信得过的“行家里手”。

以“初心如磐”固本,过好“作风锤炼关”。基层的“微权力”连着“大民生”,作风的“成色”决定信任的“分量”。负责低保动态调整时,亲戚的“打招呼”、老同学的“邀约”,都是对原则底线的现实考验。真正的好作风,藏在主动帮群众捎一袋米、记一本民生账的细节里,体现在面对急难险重时冲在前、顶得上的担当里,彰显于面对利益诱惑时稳得住、守得牢的定力里。正如白庙村老党员常说的:“清廉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是报销单里每一笔合规的支出,是入户走访时每一双带泥的脚印。”群众心中的那杆秤,称量的不是干部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始终牢记“瓜田李下”的古训,始终牢记“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始终恪守“一碗水端平”的原则,在琐碎日常中用“看得见的行动”换取“摸得着的信任”。(高县沙河镇人民政府:曾以潇)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