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符号”到“文化名片”:壮族天琴艺术的传播升级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06 15:04: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壮族天琴艺术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呈带状分布于中越边境,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壮族天琴艺术承载着骆越文化的特质,见证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本文深入探究壮族天琴艺术的乡土符号内涵,探索其传播升级路径,揭示民族艺术对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独特价值。

一、壮族天琴艺术的“乡土符号”内涵

壮族天琴艺术的“乡土符号”内涵体现为物质、行为与精神的有机统一。

天琴的物质形态始终与信仰实践和文化交流紧密相连。传统天琴以葫芦为共鸣箱、桑木为琴杆,琴头雕刻龙、凤等图腾,葫芦琴筒象征天地宇宙,琴弦取自蚕丝线或尼龙,材质选择暗含万物有灵的自然观,与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作为法器,天琴在“做天”仪式中承担沟通人神的功能,是天琴师用于连接世俗与神圣的介质。2003年开始,“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秦华北对天琴进行多次改良,优化音色与音域,使天琴从仪式法器转变为舞台乐器,更加适应了大众审美需求。在跨境交流中,天琴作为礼物承载文化互鉴意义,如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天琴造型被赋予“睦邻友好”象征,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

天琴艺术的行为实践始终嵌入壮族群众的生活节律,其仪式与展演既保留地方特色,又暗含中华文化的共同礼仪基因。在侬峒节“求务”仪式中,天琴师以“弹天、唱天、跳天”的连贯行为完成祭祀,这是对地方信仰的演绎,更是对中华文化“敬天爱人”的具象化表达。在世俗场景中,行为符号呈现新形态。2003年,“天琴女子弹唱组合”以《唱天谣》亮相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统禁忌,将仪式化的“坐弹”改为舞台化的“立奏”,将铜串节奏与现代舞美相结合,使行为符号从“神圣仪轨”转化为“审美表演”。这种行为实践转变既传承了民族文化特色,又契合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

天琴艺术的精神内核凝结着壮族群众对宇宙秩序的认知,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深度契合。天琴曲目中“乾坤交泰宫地理,东出有日月同明”的唱词,与《周易》“阴阳调和”思想一脉相承,体现“天、地、人”共生的哲学观;“求务”仪式中对“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祈求,折射出中华民族“以农为本”的生存智慧。在“架桥”仪式中,天琴师通过音声“架桥”“求花”,实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仪式化演绎,与中华文化的“道法自然”理念高度契合。壮族天琴艺术既保留了骆越文化的特质,又在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融合汉传道教、佛教文化元素,多元融合的特质不仅使其成为壮族的文化符号,更成为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标志,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二、从“乡土符号”到“文化名片”的实践策略

基于壮族天琴艺术的符号特性与传播局限(如新媒体产品单一、双语人才匮乏等),应从内容分层、渠道创新、主体协同等维度构建传播升级路径,使壮族天琴艺术成为彰显中华文化魅力的名片。

构建适应不同场景的内容体系,实现从“小众传承”到“大众共享”的跨越。对《塘佛》古籍进行壮汉双语译注,将“求务”仪式音声纳入非遗数字展厅,配合VR技术还原“做天”场景,在保留文化本真性的同时,为研究者与爱好者提供深度体验渠道;开发“天琴+”跨界作品,如与流行音乐融合的《放燕》摇滚版、融入壮族织锦纹样与天琴元素的可视化MV,适配抖音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让传统音声焕发时代活力;创作壮族天琴艺术主题作品,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叙事融入传统曲调,借助“壮族三月三”等平台扩大影响力,促进壮族天琴艺术成为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载体。

构建“校园、文旅、新媒体”一体化传播网络,打破地域限制,促进壮族天琴艺术融入中华文化传播大格局。校园传播层面,在高校开设“天琴演奏+民族文化”课程,组建“天琴工作坊”,邀请民间艺人驻校教学,培养既懂技艺又通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将天琴教学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从青少年群体入手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在景区打造“天琴文化动线”,游客可参与基于“求务”仪式元素设计的互动体验项目,购买融合琴头图腾与中华传统纹样的壮锦文创,实现体验式传播;针对传播乏力问题,培养壮汉双语运营团队,制作“天琴师的一天”“铜串节奏互动挑战”等内容,与新媒体平台合作拍摄壮族天琴艺术纪录片,不断扩大影响力。

构建“政府、学界、民间”联动机制,为壮族天琴艺术传播提供系统保障。政府层面制定专项保护规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壮族天琴艺术创新创作,推动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学界发挥学术研究优势,推进“壮族天琴艺术数据库”建设,整理传统曲目的曲谱与文化释义,为传播升级提供学术支撑,同时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学术合作,凸显壮族天琴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民间扶持“天琴女子弹唱组合”等团体走向国际,鼓励非遗传承人参与综艺节目前期策划,在保持文化本真性前提下,推动壮族天琴艺术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窗口。

三、结论

壮族天琴艺术从“乡土符号”到“文化名片”的传播升级,应通过对其物质、行为、精神符号维度的创造性转化,实现其文化内核的本真性与表现形式的创新性之间的平衡。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为民族艺术传播提供范例,更彰显中华文化在“多元一体”格局中生生不息的活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支撑。

本文系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2023年度后期资助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研究专项”(壮族天琴唱本《塘仸(祈福经)影印译注)(项目编号:2023-GMH-030)、2023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国家级非遗项目壮族天琴艺术文献《塘佛》整理与研究”(批准号:23FMZ02)阶段性成果。

(广西外国语学院:徐薇婷,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