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大学生体育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07 09:35: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摘要

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关于大学生体育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及实践路径的问题是重要且现实的。深入挖掘“五育融合”的理论内涵以及“五育融合”对于大学生体育教育的价值,在对大学生体育教育开展现状进行诊断的基础上发现:大学生体育教育在“五育融合”中还存在诸如对于“五育融合”的理念认识不够到位、课程体系尚不完备、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为此可以从更新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强化队伍建设、健全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尝试构建大学生体育教育“五育融合”的创新模式,并探索大学生体育教育“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试图推动大学生体育教育走出“五育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1.引言

“五育融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观,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彼此渗透,共同发展。“五育融合”中对于大学生体育教育而言主要是以体育为载体实现学生的品德养成、知识学习、艺术熏陶以及劳作品质等。由于目前的大学体育教育没有较好地完成“五育融合”共育的使命,很难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故深入研究“五育融合”视域下大学生体育教育创新模式构建及实践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五育融合”的内在涵义及对大学生体育教育教学价值。

2.1“五育融合”理论内涵

“五育融合”并非简单地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叠加,而是强调各育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智育注重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体育关注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培育;美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劳育强调通过劳动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在“五育融合”的框架下,各育之间相互渗透,如体育活动中可融入德育元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智育知识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原理和科学训练方法等。

2.2“五育融合”对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意义

“五育融合”能为大学生体育教育提供新视界、打开新局面。把德育渗透到体育中去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公平公正意识、坚强意志品格等优良品德,在体育比赛中,按照比赛规则参赛,向对手表达尊重,能够体会到道德规范的力量,提高了自身道德水平。把智育引入体育中,可以使体育锻炼由单纯的身体锻练转变为既锻炼身体又学习知识,且能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能扩大知识面。把美育融入体育教育中,在体育舞蹈、艺术体操等运动项目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发现、审美创造及审美趣味,从而使体育课程具有更高程度的美感。把劳育引入体育教育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维护、体育活动组织等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五育融合”有利于大学生体育教育全面化、立体化、生动化发展,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五育融合”问题。

3.1人们“五育融合”的观念不够强。

有的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五育融合”理念认识还不够充分,没有将体育融入到德育、智育、美育、劳育之中,而是局限于单纯的体能锻炼和运动技能的教授,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体育教学的内容编排、体育教学的方法使用等方面都未能体现出“五育融合”的思想,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2体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在“五育融合”方面还有待加强,其一是在体育课本身设置的课程内容单一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大多还是在教授传统体育方面的知识,缺少增加新兴体育项目以及融多种育元素于一体课程的开发。有的学校体育课程虽然也开设有文化和艺术类、科技等综合性的体育项目,但是涉及较少。难以充分满足学生们的多方面学习需要。其二是体育课内部之间和体育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系统整合较差,不利于其相互衔接贯通形成有机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

3.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体育教学课堂上有些老师惯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式,重视的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往往不能够充分利用好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与多样化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做到“五育融合”。在教学时,例如,在体育技能的教授过程中,很少应用到情境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法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其中运用实践中将德智体美劳进行有效的融入其中。因此导致了教学结果不尽如人意,同时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

3.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校体育师资“五育融合”的能力与素质需要提升,部分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单薄,缺乏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不能把体育教学有机地渗透到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劳育之中;同时,高校没有给予体育教师相应的培训发展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师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培训,也影响了体育教师“五育融合”能力的培养。

4.“五育融合”视域下大学生体育教育创新模式构建策略

4.1改革教育思想,牢固树立“五育融合”的体育教育观。

高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与宣传,使他们深刻领会“五育融合”思想的丰富内涵与重要意义,建立全新“五育融合”体育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以“五育融合”作为每堂体育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将“五育融合”思想贯穿于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从制定教学目标到选择教学内容,再到使用教学方法及实施教学评价,无一不是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促进,如,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除了制定学生体能发展、技能发展的目标之外,还应该确定学生道德品质、知识运用、审美、劳动实践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4.2注重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融入“五育”元素。

按照多元性、综合性构建体育课程体系,嵌入“五育”要素。一是充实体育课内容,增加多元性体育课程如除运动技术类之外的新兴体育项目以及融入多元育人的特色体育课程,开设体育文化鉴赏课,在了解体育知识的同时了解体育背后的历史、文化、哲学等融入智育元素;开设户外拓展课,通过团队协作完成某项任务来培养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将此归于德育和劳育之列。二是加强课程之间联系与整合,比如我们可以将体育课程与物理课程结合在一起,发展相关的运动力学体育选修课,通过在体育课上运用物理知识来理解体育动作的原理,在体育活动中做到体会物理世界。

4.3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现“五育融合”教学实践。

以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利用教育性的情境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熏陶,如模拟体育比赛中的道德选择情境;运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把体育教学的知识点以任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且分组组织学生去完成,进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在“五育融合”的意义上达到德育、智育、劳育的目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使得教学呈现更加的生动和具体,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4.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五育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

高校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五育融合”的教学能力,一方面,在教师招聘中重视跨学科知识和“五育融合”教学思想的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体育教师加强培训、进修力度,定期安排体育教师参加“五育融合”培训课程、学术报告和教学研讨会等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及教学实践探索,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建立教师交流合作机制,使体育教师可以和其他教师在一起交流经验、探讨问题,使体育教师了解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实现“五育融合”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展开。

5.从“五育融合”的角度探索大学生体育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实践途径。

5.1加快高校体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

把“五育融合”的体育教育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体育教育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举行各种各样的体育节、体育主题讲座、体育摄影展等活动,宣传体育文化知识,弘扬体育精神,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深挖体育活动中所蕴藏的德育因素,利用体育明星的成功事迹开展适合学校校情的主题德育活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活动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身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活动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成为体育文化建设活动主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劳育与各育深度融合。

5.2实施校际体育互动活动,交流。

加强校际之间的体育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们的体育学习交流的途径和空间。校际之间可以通过开展体育赛事交流,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遵守规则意识,加强学校德育建设;组织校际体育教学教研交流会,教师之间互谈“五育融合”体育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献计献策,携手并进,合力攻关,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校际之间开展体育课程资源共享,通过互派体育教师进课堂,上观摩课,开设线上体育课程等。

5.3推动体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加大大学生体育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力度,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深入理解“五育融合”,增强体育与德育、美育、劳育融合的实效性。可组织学生开展社区体育服务活动,例如:为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指导;组织社区体育比赛等,让学生积极服务于社区,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发动学生参加体育科研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学习到的体育知识、运用学过的科学研究方法,把解决实际体育问题作为衡量是否具有研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进而实现智力教育的目标;在社会实践中观察并感受社会生活中的体育现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

5.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体育教育空间。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扩大学校“五育融合”体育教育的空间与渠道,开发创建一批线上体育教学平台、一套多元化在线体育教学资源库,其中包括体育理论知识授课视频、体育技能示范视频、体育文化赏析等,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课余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实现智育提升;组织学生运用社交平台进行体育话题讨论、体育作品互评等活动,促进生生间的互动沟通;同时运用智能穿戴设备、运动APP对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监控并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运动锻炼意见,以加强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科学锻炼。

6.结论

“五育融合”的视域下,如何创建适合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教育教学创新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探寻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新模式实践的路径,是促使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开展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既是高校开展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其中在创新模式中完善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方法、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在实践路径中加强体育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开展校际体育交流与合作、实现体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借助于信息技术扩大体育教育空间等都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完成体育教育实现育德、培养体育、启智、健体及审美等协调共育的功能。“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大学生体育教育创新模式构建和实践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需要高校、师生、社会等共同携手,不断深化和落实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作者:河北传媒学院,刘赛赛)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