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生态科普筑根基,生态理念润童心

发布时间:2025-08-07 09:35: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

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近日福建农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赴福州市仓山区暑期支教实践队积极践行青年责任,深入福州市仓山区的金洲社区、中天社区及以及区烟草局、税务局、林业局等基层单位,开展了为期七天的生态科普系列活动。结合本校农林学科优势,实践队以“生态科普筑根基,生态理念润童心”为主题,组织开展11场形式多样的生态科普活动,累计服务社区儿童200余人次。

寓教于乐,因材施教润童心

实践队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设计了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

面向低龄儿童,实践队员引导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向日葵、昙花、蒲公英等常见植物,通过触摸、闻嗅和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直观感受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奥秘,将书本知识变得鲜活。队员们以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推广菌草的感人事迹为切入点,配合图片和短视频,用易于理解的故事形式讲述菌草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增进对海洋生态的认知,队员们组织孩子们分组协作,利用彩色卡纸等材料亲手制作形态各异的章鱼作品,巧妙融合了知识学习与动手创造的乐趣。

图为孩子们的作品展示。许佳钦供图

当教育对象从低龄儿童转换为学龄儿童,实践队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融入生活场景和动手实践中。为清晰展现水循环过程,队员们编排了“小水滴的旅行”情景故事,并引导孩子们使用彩色粘土,亲手塑造水滴形态及其在不同循环阶段的变化,加深对水资源流动性和珍贵性的理解。在认识生命结构时,队员们指导孩子们借助彩色粘土,亲手捏制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等基本结构,拼装出动植物细胞模型。这种触觉化的学习方式,有效帮助孩子们克服了对抽象概念的认知障碍。

图为孩子们积极参与问答活动。许佳钦供图

无论是引导观察、讲述故事,还是利用粘土的可塑性制作水滴、细胞或模拟菌类特征,实践队都致力于将生态与科学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可触摸、可参与的体验,成为激发兴趣的桥梁。

童声回响,实践收获见成长

为期一周的科普活动虽然短暂,却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印记。活动结束后,许多家长反馈,孩子们对身边的花草树木变得格外关注,会主动观察叶片特征、询问植物名称,探索自然的热情和动手实践的意愿有所提升,并期待更多此类趣味生态课堂。一位名叫轩轩的小朋友指着菌草图片,用稚嫩的语气说它能“帮助大地修复水土”,并将自己制作的菌草模型称为“亲手制作的生态伙伴”。

图为实践队队员和小朋友们一起制作粘土细胞。许佳钦供图

实践队员张诩焓表示:“看到孩子们在认识植物、塑造水滴、拼装细胞时专注的眼神和投入的状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知识传递带来的价值。”

展望未来,绿色梦想启新程

社区工作人员对活动效果给予了肯定,并表达了深化合作的意愿。实践队长许佳钦介绍了团队的后续计划:“孩子们的热情反馈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团队目前正在系统整理本次活动的图文、视频素材及课程设计经验,计划开发一系列线上‘生态科普云课堂’。我们希望通过持续优化内容与形式,让生态科普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覆盖更广的范围,滋养更多孩子探索自然、热爱生态的心田。”

图为实践队队员和老师合照。许佳钦供图

福建农林大学的青年学子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福建省团省委“青年助力生态省建设行动”的部署要求,深入基层,将专业的生态知识转化为寓教于乐的儿童体验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这场始于社区的生态科普行动,是青春力量赋能基层、探索可复制生态教育模式的生动实践。呵护好少年儿童心中的绿色梦想,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正是青年一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的扎实行动。

(许佳钦、张诩焓、谢英姿)

查看网址